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之"论"指的是纂集的条理性,但也许兼有言论本身富含条理、哲思的意味。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从概念方面来看,孔子十分重视概念的名实关系,注重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其所使用的大量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对《论语》中的概念问题加以辨析考论,有助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也可为逻辑研究与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非良基集合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判断两个对象的同一性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问题,然而,与良基集合不同的是,非良基集合难以找到其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这样通常的外延公理就无法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例如x={x}和y={y})相等。为了找到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我们必须强化通常的外延公理。利用Aczel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我们推出了四种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并且举例说明对于给定的两个非良基集合,如何判断它们相等,从而解决“循环集合”相等的问题。此外,笔者进一步论证判断这四种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是通常外延公理的扩张,而不是替代。为此,本文首先给出了集合和图的一些基本定义和结果;其次讨论了由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分别确定的四种集合全域A,S,F和B;最后,讨论了外延公理的扩张。  相似文献   
3.
王孺童 《法音》2007,(2):12-22
经过前面三个专题的讨论,已经从本义、流变及各宗阐释等方面,对别时意趣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说(见《法音》2005年第5期、第9期,2006年第7期)。而别时意趣本身,作为佛陀决了一切义的四种意趣之一,是一种说法方式,只有将其运用到说法中去,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探讨别时意趣在经典中是如何运用的,其具体的功用到底为何,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领悟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别时意趣在很多经典的阐释上都有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别时意趣在净土类经典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含糊性问题研究领域,多值语义解释和超赋值语义解释是两个经典的研究进路。相较多值语义中的经典三值解释和基于概率赋值的模糊逻辑解释,范启德(1975)给出的超赋值语义由于引入了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可精确化结构,具有更强的表达力,能够弥补三值和模糊逻辑处理的很多不足。距离超赋值语义发表40余年后,秋叶研(2017)给出了同样满足可精确化结构条件的一个布尔多值解释。由于超赋值语义一直被当作典型的内涵语义处理方式,而在含糊性问题研究领域,布尔多值方法却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模糊逻辑这个基于概率处理的典型的外延语义的复杂版本,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的殊途同归,非常值得仔细思考和探究。本文将结合含糊性问题研究领域的多值语义解释和超赋值语义解释的演进过程,以内涵语义和外延语义的区分为切入点,最终指出,(当下主流定义下的)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的界限是模糊的,而在原有界定基础上,对内涵语义增加“内涵语义要可以表达非线序的偏序结构”这一限制,能够进一步对内涵语义和外延语义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5.
传统抗原概念在解释许多现代免疫现象时容易产生歧义。运用逻辑思维对抗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界定,明确了传统抗原概念的不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并论述了用免疫系统"识别危险信号"替代"识别抗原",启动免疫应答这一观点的适用性、合理性。有助于准确理解现代免疫学概念、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中学校风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丰慧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3):533-536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索了校风的内涵、外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式调查、深度访谈、问卷初测和正式施测,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校风的因素结构。本研究认为校风的因素结构包括学生风气、教师风气和组织风气三个二阶因子和十三个一阶因子,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定中学校风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5,28(5):1246-1250
人们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兴趣渐起.但围绕情绪智力的基本概念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情绪智力的术语本身、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与非智力因素、社会智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冀更好地确立其在心理学中的科学地位,促进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支持理论是逻辑学界和认知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逻辑学界熟知的支持理论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L.J.科恩(L.J.Cohen)在20世纪70-8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曾经成为当时的一个热门论题,学界对这一理论的评价毁誉参半。实际上,作为一种非经典概率逻辑的支持理论,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它在逻辑上存在若干缺陷。于是,学界对它的关注程度日渐减低。稍后不久,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支持理论,即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特维斯基(Tversky)等提出的主  相似文献   
9.
“镜像”的内涵与外延:围绕镜像神经元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像神经元被认为是改变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发现,它的发现为迄今为止许多行为实验难以检验的心智或认知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研究视角。然而,镜像神经元在社会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却引起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系统回顾镜像神经元研究中的争议,可以尝试以争论焦点出现的逻辑关系和性质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镜像"内涵"的争议,主要包括镜像神经元是否存在及其起源的争议。另一类则主要围绕镜像"外延"的争议,即有关镜像神经元系统和镜像机制的争议。未来的研究必须摒弃将镜像神经元视为"认知科学圣杯"的神经还原主义倾向,将之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将焦点转向关注镜像机制。  相似文献   
10.
熊哲宏  丁芳 《心理科学》2008,31(1):234-235,204
皮亚杰新形式化理论涉及的是如何把思维机制加以形式化--心理逻辑学--这一特殊问题.本译丛向读者表达了皮亚杰新理论的两大学术贡献:(1)从群-格概念转向"态射-范畴论";(2)从外延取向的外延逻辑转向注重意义蕴涵的内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