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黎  张妍  郑涌 《心理学探新》2012,32(3):195-198
随着对个体心理复原力研究不断深入,文化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复原力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者在厘清文化与复原力之间的关系后,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文化精神引入到个体心理复原力发展的过程中,为个体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贡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家庭功能、自我控制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对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95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控制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受到性别调节,相比于女生,男生群体的家庭功能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宗教法典《道僧格》久佚不传,日本元正天皇时期据此书创制的《大宝令·僧尼令》及其注书《令集解·僧尼令》中保存的诸多材料,为复原《道僧格》提供了宝贵依据.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中的“取童子条”、“外国寺条”、“斋会布施条”、“还俗条”做了复原,并对另外一些条文提出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 心理学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全面系统的多主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推动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心理学者的关注。以复原力为例, 通过对个体、团队以及社区心理复原力建设路径的理论总结, 加上实践案例, 以期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知识借鉴与参考, 并反思心理学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与角色。心理学专业研究团队可以通过整合其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应用, 推动心理学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复原是个体在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现象。对心理复原生理机制的研究存在两种研究取向:或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或从发展结果的角度。创伤记忆的抑制、大脑的可塑性、神经生物的调节以及基因、气质、情绪调节、认知过程、早期经验等保护因子的影响机制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最后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汶川震后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2.5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来探索创伤后成长(PTG)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展趋势以及心理复原力对二者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心理复原力仅在第二次施测时呈显著下降趋势,PTSD与PTG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非线性发展趋势;心理复原力的三个因子对PTG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力量因子对PTSD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其中,乐观因子可进一步预测PTG的发展速度,力量因子可进一步预测PTSD的发展速度;在灾后中学生PTG的增长、PTSD的降低中,心理复原力可以分别解释18.87%和14.74%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心理发展现象。基于能力取向的文献表明, 积极情绪性、情绪调节是特质性复原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脑岛和前额叶(特别是vmPFC和OFC)是其敏感的脑区; 作用于杏仁核脑区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与特质性复原力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结果, 提出积极情绪与(自动、有意)情绪调节交互作用的双重加工理论和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情绪的情绪灵活性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就情绪记忆、人格特质等在心理复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感恩“怎样”影响学业成就及这种影响“何时”更强或更弱。采用感恩问卷、日常性学业复原力问卷、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学业成就问卷对136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对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感恩既对学业成就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对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2)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日常性学业复原力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随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