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历史唯物主义流变之"名"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名称的流变历程,首先应该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正名。就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而言,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至少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三种不同称谓,而且这些称谓似乎都是自明的,可以见诸不同学者乃至同一学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回顾朝觐历史穆斯林的朝觐活动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关穆斯林朝觐研究的成果有阿拉伯、波斯、土、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对朝觐历史的研究有史料记录、历史流变中的朝觐分析和比较视野下的朝觐研究等多个维度。成果涉及穆斯林朝觐活动的历史记录、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区域的朝觐研究,以及朝觐与“迁徙”、“游学”的关联等。其中,十卷本《朝觐实录:麦加朝觐史》辑录了公元630-1990年间的朝觐史料和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3.
简论道德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道德的发展变化就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善恶矛盾运动的过程。道德的发展变化按研究的不同视角及其范围和方向,可以分为道德演变、道德变易与道德流变。辩证地认识道德的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止恶从善,弃恶扬善。  相似文献   
4.
试论齐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齐文化是指狭义的齐文化,即先秦时期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表现为两种方向:其一,齐文化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同时又与谶纬学说融合,形成了谶纬神学。齐派经学、谶纬神学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上层社会的影响。其二,由方仙道演化而来的道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宗教。这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下层社会的广泛影响。本文拟从齐文化与经学、谶纬、道教等方面来观照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6.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6,(4):127-128
先秦时期,墨学与儒学曾并称显学.墨家门徒众多,影响广远.秦汉以降,由于秦皇汉武文化政策的影响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墨学失去了"显学"地位,但其文化影响仍有迹可寻,文人传习历代不绝.清代,墨学渐次复兴;民国以后,墨学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墨学史进行研究,梳理墨学形成、流传的历史,探究墨学兴衰浮沉的原因,总结历代墨学研究的成果,发掘墨学中的积极进步思想,既是墨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学术总结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墨学史的研究,或局限于墨学形成的某一方面,或局限于墨学流传的某一阶段,或仅对墨学流传史作大致勾勒,一直没有墨学通史著作问世.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杰文教授的<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力作.  相似文献   
7.
王玉琴 《管子学刊》2009,(2):125-126
哲学与文学历来就是既对抗又联姻的关系,柏拉图曾经不遗余力地批判荷马,要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朱熹也曾批评过南宋文坛极为推崇的苏轼,说他“语道学则迷大本,议事实则尚权谋,眩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哲学家从建构自己的政治理想出发,批评起自认为“玩物丧志”的文学家来可谓不留情面。但一般来说,文学家面对哲学,却情有独钟,闻一多曾经说过:“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不分彼此的,……文学是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也谈齐鲁文化与齐鲁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均产生于东夷,有其共同的渊源,因而有其共同特质,又因其地理环境和有周分封后建国方针不同,随产生变异,形成既有共性又具个性的现象。随着历史发展,两种有共同渊源的文化,首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至汉代走向统一,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乃先桑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20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柴文华 《哲学研究》2012,(9):40-46,127,128
墨学为先秦显学,至秦汉以后几近中绝。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却出现了一股研究墨学的热潮,如胡适、冯友兰等人都有大量的墨学研究论著发表。如所周知,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冯友兰则是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二人的文化立场可谓"大异而小同",但就他们对墨家学派的态度和看法而言,却是"大同而小异"。那么,为什么中国近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