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但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有东西两条重要之南北交通线",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此观点。春秋末发源于鲁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兴盛于齐,既而在西汉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显学。这一过程背后有很多因素,本文仅从儒学传播的地理途径——齐鲁古道入手,以孔子、孟子来往于齐鲁两地的行迹为中心,将史籍文献、历代地理变迁之大势以及迄今所存之历史遗迹等线索汇集一起,阐释齐鲁古道在"鲁学"北渐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汉时期舍人注《尔雅》,盛览从司马相如学赋,均为地方人物崛起于西南的标志,也是儒学南渐今黔滇两省的象征,不可不视为最重要的学术文化事件,故引起清季学者的广泛关注。重新梳理各种原始资料,详考其事迹影响,打通古今观照的视域,整合各种差异性的评说,可知中原与西南地区长期文化交往不断,边地儒学亦为华夏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李亚丁 《天风》1994,(8):44-44
使徒保罗 使徒保罗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使徒行传》里。新约圣经中保罗写给各地教会的十三封书信全面反映了他的思想、信仰与教训。保罗是基督教会以及基督教信仰的最重要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讨论以往学界观点的同时对念庵之学进行了重新考量:一、念庵之学的学派归属。通过念庵与朱子学、濂洛之学的关系,其自身及中晚明学者的学派认同,念庵晚年拒称阳明门人事件等方面分析,判念庵之学为致良知教分化背景中诸多渐修进路中之一途。二、念庵之学的特点和思想意义。念庵之学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色,“体悟(悟、见性)——言说(立言)——工夫(入道)”之关系链表明其学呈现为一个以行论解、动态发展、对阳明学由不相应到不断深化诠释的历程。念庵严辨理欲混淆的问题感以及对致知工夫的重视,指示出“复心体之同然”需要一个艰苦的自我转化历程,其收摄保聚说对于完善致良知之工夫论、补救王学被误用而致的流弊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让更广泛的年轻群体走近道教,了解、尊重这一古老宗教的信仰与文化,是道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历久弥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武当山、武汉长春观、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等5处道教名山或宫观来说,2014年的盛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7月6日,全国大学生首届道文化夏令营在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开营,随后在武汉长春观、西安骊山明圣宫、济南五峰山、淄博原山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其独特的理念,其理念的核心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效果统一论",这种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使其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伦·坡总是通过各种尽可能表现真实的手法来精心策划自己的作品,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达到自己的预设效果,彰显效果美学中的真与美。在《泄密的心》中,其对死亡主题和孤独异化主题的精心构筑,对小说结构的巧妙设计、对"眼睛"和"心跳声"这两个意象的用心安排,鲜明地体现了其小说强有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爱伦·坡的作品由于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持续影响着后世,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争相效仿可供摹写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亲切,遥远;一转身就能看见,却在忙碌中,几乎遗忘他的表情?  相似文献   
9.
记得读中学时,每逢放寒暑假,我便回到乡下,和同伴们一起到山上砍柴。  相似文献   
10.
老家物语     
老家千里一梦遥,故乡老井起青苔。其实,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处,老家总会在你的心底刻下深深的印记。老家的山山水水,老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你生命的长河里,都已经沉淀为坚实的基座和深厚的精神底盘,让你在世间不歪不斜堂堂正正地走好未来的路。然而,老家的内涵是什么?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