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3.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如清代著名的回儒大师刘智所言:“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另一位回儒大师马注在比较伊斯兰教与儒家之后说:“圣不同时而道同,语不同音而义同,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服不同制而心同。”  相似文献   
5.
任军 《世界哲学》2009,(5):92-100
本文目的在于对伊斯兰哲学家纳斯尔与新儒家代表人物刘述先在当代“回儒对话”语境中的一场争论进行回顾和总结。本文首先对争论双方的身份以及争论之缘起和大致经过进行了简要介绍,描述了纳斯尔与刘述先的“传统”与“现代”之争的具体内容,并对这场争论背后所潜含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明清回儒通过苏非和凯拉姆两种途径了解到希腊化自然哲学中的四元素说,因而在他们所译述的四行说中同时包含凯拉姆学家所记述的逍遥派版本和经过苏非改造的新柏拉图主义版本,其中苏非版本占据中心位置。由于其本土化倾向,王岱舆、马注、伍遵契、刘智等前期回儒不约而同的选择置换或省略四元素说中较具异质性的四种基本性质理论。而在晚清,为因应不同的历史语境,马复初、马联元在译解《天方性理》时依据经典原文重新复原了被前辈回儒省略的四性质说,从而完成四元素说通过伊斯兰哲学文本传入中国的历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二马有意识的保留了刘智等人借以系统化提纯苏非思想的理学逻辑框架,他们的译解活动实质上也开启了一个反向传播回儒成就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存在”原初为古希腊哲学概念,在文明交流中进入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并成为伊斯兰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明清的中国伊斯兰学者,在“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的历史活动中,参与了对“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此历史活动,以伊斯兰“存在论”为核心资源,运用中国文化的语用表述方式,建构了风格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唯心主义存在论。明清伊斯兰学者的存在论,展现了伊斯兰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交流,体现了伊斯兰教在思想层面的中国化历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