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达亮 《法音》2021,(4):66-71
一、宿植善根欢喜僧岭院门开敦圣教智诚法师(1908-1994),为太虚大师入室弟子,原名周文龙,别名周文华,号少培,法名仁慈,江苏泰县丁马乡北曹村人。父亲周财庆,母亲唐氏,务农为生。佛化家庭,兄弟姊妹6人,智诚法师排行第五。他曾对自己出家的因缘有这样的笔述:自幼因双亲食素,笃信三宝,母亲常至庵堂拜佛,我亦随往。  相似文献   
2.
说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魔”这个字或词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如“你着魔了”、“魔鬼”、“魔法”、“魔爪”、“魔术”、“魔力”、“魔怔”、“魔方”等等。从魔的词意说也很清楚,一指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一指某种神秘的、奇异的或者超人的力量或幻术。不难知道,魔这一语词是中国人常用的习惯用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它却是一个外来语,一个纯属佛教的词。“魔”,是梵文Mara的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在中国的古文书中并没有“魔”这个字。正如唐人玄应所著《一切经音义》所云:“魔,莫何反,书无此字。”  相似文献   
3.
各位戒子: 借此法坛,我宣讲一下道士出家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与大众共同商讨。一、人有三品 (一)上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上士”。这种人天性善良,道根深厚,不教自知。对社会共同的秩序、规范自觉地去遵守,好的事情自觉地去做,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中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中士”。这类人与道有缘,自具善根,但不脱俗念,常存烦脑妄想。这种人在道可以修持成仙,在俗亦可以立功、立德、立言。 (三)下品之人,就是经中所称的“下士”。这类人的最大弱点:是非反复。  相似文献   
4.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  相似文献   
6.
《道藏》《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载: “四夷云:某东西南北四方荒外,或某州郡县山川界内夷狄羌戌姓名,今居某处,改姓某,易名某,年岁月日时生。叩搏奉辞:先因丑恶生出边荒,不识礼法,不知义方,亹秽之中,善根未绝。某年月日时为(某事)随某事得真乞国,闻见道科,弥增喜跃。含炁愿活,凭来中生,依法赍信,奉辞以闻。伏愿明师特垂矜副,谨辞。”这段道经“四夷云”以下是申请入道之“四夷”的“身分简介”,“叩搏奉辞”以下则是“四夷”申请入道者的“誓词”。关于这段科仪的内容,我们这里不具体讨论。魏晋南北朝道经中的这段科仪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早期道教并不单纯是汉民族的宗教。  相似文献   
7.
吴明 《佛教文化》1994,(6):16-19
《释禅波罗密多次第法门》卷五云: “明证未到地相[者]:由此欲界定,复身心泯然,虚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如虚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禅故,即是初禅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证此定时,不无浅深之相,今不具明。复次此等定中,或有邪伪,行者应证,其相非一。[今]略出二事[以说明之]:一定心过明,二者过暗,并是邪定。明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