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道骆 《天风》2005,(3):44-44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生前曾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名著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等等,他的儿子傅聪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也是波兰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中唯一的亚洲人。 傅雷夫妇在"文革"浩劫中,双双自杀,含恨离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和生命的升华。当年傅雷先生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傅聪生在英国,二儿子傅敏在北京关在"牛棚"里。  相似文献   
2.
张柽 《中国道教》2005,(1):22-23
根据个人的宗教经验,道教和道家是不能分割的一体两面,组成道教的三要件是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学术和神仙家的修养,老子是道教和道家的共祖,道德经在思想上着力于反向思考,而印证正面的价值,是人文科学的相对论,无疑,老子是古今中外最大智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世界上古圣之  相似文献   
3.
<正>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n,1806—1856),原名J.C.施米特,德国哲学家、无神论者,现代无政府主义先驱,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出生于巴伐利亚的拜洛伊待,先后在柏林大学、哥尼斯堡大学等学校学习,受到黑格尔的直接教诲,并受其深刻影响。1835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员,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是柏林"自由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主要著作有《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他不仅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批判基督教,还把批判矛头对准了作为思辨哲学批判者的费尔巴  相似文献   
4.
"施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5.
从小我就很内向,不愿与人有太多的交往,我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我在学习上体会到了自我价值,我在同学、老师、家长的眼中是典型的好学生。可上了初中之后,我开始认真地分析自己了,由于我在学习上努力过了火,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因此课外活动、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就显得越来越少,渐渐地使我的性格朝着内向、孤僻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恩光照我心     
薛小东 《天风》2002,(7):47-47
我是一个残疾人,是双溪教会唯一的一名残疾信徒。在未信主之前,是一名游乡串户的算命先生,那时也有一个灵与我同在指引带领,这个灵的同在使我每走一个乡村,都能得到了小钱几块的欢畅与惊叹赞绝之声的愉快,也显示了“先生”二字的风度与不愧,为自己迈向社会拉开了序幕。当我算命之路拉长的时候,心中忽觉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惆怅,虽然我能算出每一个寻求我的人的命运,但还是不能消除我心头之闷。蒙主厚爱,神差遣我父亲的一位好友到我家,把福音的种子撒在我父子的心中,也蒙双溪堂陈牧师厚爱送《赞美诗》一本,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礼物     
有一个年轻人,很快就要大学毕业了。他在几个月前就在一家车行里看中了一辆漂亮的跑车,他知道他的父亲完全有能力为他买下这辆跑车。于是,他就告诉父亲,那辆跑车是他唯一想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10.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荀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荀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荀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