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意图,在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长恨歌》的行文不仅跌宕起伏,而且酣畅流丽,有极强的节律感,精于谋篇布局,语言真切、委婉,处处闪烁着词采之美  相似文献   
2.
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盝桐柏,入灵虚之洞…  相似文献   
3.
唯喜 《中国道教》2014,(2):60-61
正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唐开元年间道德经幢,又称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龙兴观道德经幢,是现今存世的数通古代道德经幢中保存最完好者。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唐开元年间道德经幢,又称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龙兴观道德经幢,是现今存世的数通古代道德经幢中保存最完好者,1961年、1996年分别被列为河北省和全国重点文化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一)司马承祯简介司马承祯(647-735),河南温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卒于唐玄宗二十二年,历经太宗、高宗、中宗、武后(周)、睿宗、玄宗六朝,享年八十九岁。晚年,玄宗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今济源市境)以居之。他对道家内丹功的研究早于钟吕,在唐代的社会地位高于钟吕,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如下: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事潘师正,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遍游名山,庐天台不出。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讳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  相似文献   
5.
封面说明     
石竹 《中国道教》2008,(3):23-23
老子像碑此碑高1.8米,宽0.91米,现立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西楹。据传,此画像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画像上方的文字为唐玄宗所题御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文曰:"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  相似文献   
6.
尹志华 《中国道教》2008,(5):31-32,33-35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7.
《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名《真龙虎九仙经注》。原题"罗叶二真人注"。罗即罗公远,一名思远。彭州九陇山(今四川彭州市)人,一说鄂州人。"修道于漓沅化,常往来于青城、罗川间。"时唐玄宗好方外道术,应召入对,每问无不称旨。"上每召公远与法善、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6,(1):20-21
正基督教首次在中国传播的尝试始于唐朝,如何称呼这一新来的宗教,成为当时教内外的一个关键问题。初入中国,其被称为"波斯经教",因唐人以为,此宗教传自西域之波斯,因而有了"波斯僧"、"波斯寺"等称谓。天宝四年(745年)九月,唐玄宗认为必须给这一外来宗教正本清源,于是下诏,要求更名:"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  相似文献   
9.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2,(1):28-30
二、详明机锋转语(一)机锋转语的由来【论文】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道法。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讲记】佛法即是心法,本来离于言说之相。所以,释迦牟尼佛临终在灵山会上曾说:"吾四十九年  相似文献   
10.
正《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经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明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