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 《思维与智慧》2013,(12):59-59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说是风度翩翩,魅力四射。别说朝野上下、诸国藩王,就连亚洲、欧洲等地的国君也成为唐太宗的“粉丝”,对其寿听计从。然而唐太宗之所以有风度,这是因为他具有一种非凡的气度。  相似文献   
2.
严锡禹 《天风》2016,(5):28-29
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讲解景教教义,《景教碑》称“问道禁闱”;二是经典翻译,即所谓“翻经书殿”.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形成了他的德治思想,并采取了一系列为政以德的施政举措,从而形成了为后世所推崇羡慕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德治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儒家的治世之道。唐太宗的这种德治思想及治世之道,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悟弓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从年轻时就开始的金戈铁马生活,使这位马上皇帝对在百步之外就能致敌人于死地的强弓钟爱有加。因为喜欢,唐太宗养成了没事就研究弓的习惯,并自诩研究得比较精通,能一眼分出弓的好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范庭卫  朱永新 《心理科学》2002,25(3):357-358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吴兢(公元670—749)著《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及其大臣的言论与行动,是研究贞观统治集团管理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日本一些企业领导将它视为“当代主管阶层最需要研究的一本‘领导学”’。概括贞观统治集团的管理心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司马承祯简介司马承祯(647-735),河南温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卒于唐玄宗二十二年,历经太宗、高宗、中宗、武后(周)、睿宗、玄宗六朝,享年八十九岁。晚年,玄宗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今济源市境)以居之。他对道家内丹功的研究早于钟吕,在唐代的社会地位高于钟吕,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如下: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事潘师正,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遍游名山,庐天台不出。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讳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  相似文献   
7.
有一古碑上面刻写着唐太宗李世民与许敬忠的一段对话。李世民曰:“满朝诸卿,惟卿最贤,然亦有言卿之过者,何也?”许答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乐而玩赏,盗贼厌其光辉。天且不如人意,何况臣乎?”  相似文献   
8.
唐三彩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彩马在唐代的陶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人们当时的生活、娱乐、作战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徐晓鸿 《天风》2016,(7):20-21
正原文: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1。译文:真道若非依靠圣上就不能光大,圣上如果不藉着真道治国也不能算作伟大。真道与圣明治国相互印证,社会才会昌明。原文: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2。译文:唐太宗文皇帝,光辉照耀开启盛世,贤明的君主莅临世间。原文: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  相似文献   
10.
璀璨的历史沿革如皋灵威观,在江苏如皋古城北厢内城河间。相传,武当山玉公、信公、静公三位道长,于隋代之前来到此地创立道观,名祖师观。唐初,尉迟恭东征在此扎辕,凯旋后重修,唐太宗御题"仁威";宋代,因"金蛇绕出殿间,事闻于朝",宋徽宗"赐额灵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