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通过对比殷周两代的信仰因素及殷商与西周的"天命"信仰的异同,总结出殷商迅速灭亡的必然性以及西周制度和文化的创新,解释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基本格局的原因。在有强权没天理的时代,周公通过制礼作乐,构建起的一套完整的可以凝聚社会力量的信仰共同体,成为后世楷模,为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信仰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共同体即是打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烙印的政治空间,其内涵丰富,自成一体;周代的信仰共同体则是中国传统政治空间模式中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于考察春秋末年之前的"天命"与"天道"观念。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教天命观还是自然天道观在春秋末年以前都已经完全形成了。文章具体包括:(1)虞夏商时期宗教天命观的萌芽。这是宗教天命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其中殷人的天命观可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2)西周时期的宗教天命观的发展。"天命"观念到了周人这里有一个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天命"这一语词(包括相近的语词)在周代已经完全确立;第二,周代用于表述"天命"观念的语词比之商代要丰富得多;第三,周人的天命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第四,周代天命论还有一个突出之点是强调天命无常,即更强调人的主观努力。(3)夏商周时期自然天道观的萌芽。这主要体现为自然意义之天以及"天道"概念的出现。这一时期是自然天道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4)春秋时期自然天道观的成型。这一时期,自然天道观已经完全形成了。这表现在:首先,自然天道观中的自然涵义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自然之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自然无为的思想也已经出现。其次,"天道"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这具体涉及以下问题:"天道"概念被广泛使用与占星术在这一时期迅速且高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更为宽泛意义的"天道"概念也出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或理解"天"的认识也已经形成;与此相关,更多有关规律和法则的表述虽不用"天道"这一概念,但其涵义却与"天道"相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来源于儒家礼学经典著作《仪礼·士昏礼》中所反映的周代婚姻六礼,但这些礼仪是怎样影响中国古代的王室婚礼,时至今日没有任何学者对此作过全面系统的解释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议婚到结婚过程中的文辞话语和仪式要素两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比较了周代士婚礼与秦汉以后部分朝代王室婚礼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就此认为,中国古代以汉族为主的历代王室婚礼的基本范式均来自于周代的士婚礼,以其他民族为主建立政权而形成的王室婚礼则具有各自的区域民族特色,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的王室婚礼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具有二元结构的仪式象征符号体系。  相似文献   
4.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阮明套 《管子学刊》2011,(2):100-103
晋文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的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牖周代的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的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文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的“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文侯出生之年条之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文侯与其弟之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的动乱。  相似文献   
6.
周代婚姻与后世差异较大,礼节虽繁,却基于人情之常,流露出当时社会风气之自由与宽松。如"六礼",出妻再嫁等等,以下从六个方面对周代的婚姻状况进行一番描述,以期有助于读者对这一时期的婚姻有一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在流传至今的反映先秦尤其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古代文献中,“男女有别”是其中较 为常见的名词。周代“男女有别”的繁杂礼节规则,侧重于性别角色的日常养成和维护巩固,同 时也注意到在两性间设置界限,从而塑造出更具内涵的性别角色;而一旦进入了“夫妇有别”的 范围,则步入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为男女的性别角色寻求相应的家庭和社会定 位的阶段。周代的“男女有别”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夫妇有别”,有利于防范和杜绝两性间非法 的性关系,实现男女性别角色正常的生育使命;可以形成男女角色的彼此互补,从而达至“夫妇 有义”的稳定秩序;循着男女夫妇角色分化的思路,男女尊卑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