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学衡派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以《学衡》杂志为平台、由具有共同学术立场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虽然学衡派成员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史学家钱穆和外国文学家、诗人吴宓在长沙临时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时为同事,后两人先后离开西南联大转到成都高校任教。两人属大范围朋友圈子的交往,与众所周知的吴宓和陈寅恪的紧密友谊关系、钱穆和顾颉刚的紧密友谊关系相比显然不同。然而,吴宓和陈寅恪私交虽密,但两人学术主旨并非完全一致;同样,钱穆和顾颉刚私交亦非常密切,但两人学术主旨差别也较明显。就学术主旨而言,钱吴两人反倒是更为接近,他们二人都是自命立志守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那样一种人。即使在极其需要弘扬儒家文化的抗战时期,儒家文化派仍然处于学界边缘,此由钱穆和吴宓二人在抗战时期的学术境遇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6):146-151
《学衡》创刊于1922年,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其创办人梅光迪、吴宓、刘伯明、柳诒徵等人承继乾嘉学派的学术精髓,以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并在短时期内围绕该杂志在东南大学形成了南高学派。《学衡》有明确的编辑主张以及组织形式,历时11年之久,在国家危难之际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国学教育发展史上,二十年代创办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五十年代初创办的新亚书院是两个重要的代表机构,其主事者吴宓和唐君毅都怀抱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但二者的教育实践却产生了迥异的结局。吴宓与唐君毅的个性差异、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新亚书院的机构性质差异、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生存关系的协调上以及时局的变迁是导致二者不同命运的几个重要因素。清华国学院走向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非吴宓个人所能掌控。研究唐君毅与吴宓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对二者进行简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探索由清华的"转制"和新亚的转向所反映出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当前国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