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0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徐晓鸿 《天风》2010,(5):56-57
<正>在基督教来华传播史上,中国文人以其中国化的视角理解西方神学与哲学,因而在神学的探讨与研究上,通常大都被认为不入流。实际上,这种探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梳理这些思想虽然不是本文的责任,但从古代文人诗歌的角度切入,即或有管豹之得亦是一件乐事。"天学诗"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神学探讨的一朵奇葩,常常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0,(10):42-44
<正>吴历约有十年在上海牧会,方豪先生认为:"所谓在上海十年者,以上海为根据地,有时亦偶往嘉定、常熟或苏州等处。"嘉定旧称疁城,也是渔山经常工作的地方,费赖之(AloysiusPfister,1833-1891)所作的《吴历神甫传略》称: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0,(9):44-46
吴历天学诗之三:从载道到传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吴历在杭州正式加入耶稣会为修士,次年开始在苏常宁沪间传道,一度任苏州天主堂传教会长。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一位华人主教罗文藻(1616-1691)在南京祝圣吴历、刘蕴德(1628-?)和万其渊(1635-1700)为司铎(神父)。吴历对罗文藻主教极为尊重,视为毕生的良师益友,康熙三十年(1691)春,罗主教在南京逝世,吴渔山写下了一首长诗《哭司教罗先生》,该诗最为感人的是作者对恩师真挚的感情,称颂了罗主教的人格魅力和过人品质。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天风》2010,(8):46-48
<正>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0,(6):56-57
<正>吴历虽然自幼受洗,却直到44岁以后,随着与西方传教士往来渐多,信仰方始日益坚定,他取教名西满沙勿略(SimonXaverius)。最早与他交往的传教士是鲁日满(Francois de Rougemont,1624-1676),康熙二十年(1681),年届五十的吴历欲随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至欧洲,已至澳门,因故未能成行,遂留在澳门  相似文献   
6.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的神父。吴渔山神父早年学诗画,精山水画,是著名的书画家。1675年前后加入天主教,圣名西满。1681年,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至澳门,翌年进耶稣会,攻读拉丁文、哲学和神学,越七年而归。1688年,在南京由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祝圣为神父。他是由中国籍主教授以神品的最早的三位中国籍神父之一。圣神父后,被派遣在上海嘉定一带传教,长达30年,卒于上海,葬大南门外天主教坟地。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及《墨井画跋》等。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0,(7):54-55,57
吴历天学诗之二:从悟道到得道 中国古人向来有"诗明志"、"词言情"、"文载道"的说法,而吴历所写的"天学诗"却是三者兼备,也许是出于求道的热情,渔山先生的诗作不仅有悟道之喜,而且有得道之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