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洞宾信仰在宋元明清四代流传,“剑”成为其最易辨识的符号,后来,具有降妖除魔的宝剑就成了吕洞宾的象征,在“暗八仙”中成为吕洞宾的代表符号。可以说,“剑”不仅代表了吕洞宾的身份、地位、形象,也代表了吕洞宾作为神仙所拥有的神奇能力。宋代有关吕洞宾生平事迹的文本不胜枚举,粗略翻阅,与“剑”有关的描述就有10多部。  相似文献   
2.
《孔子圣迹图》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兼及《论语》、《孟子》、《孔子家语》等所载孔子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连环画,被西方艺术史领域纳为"圣人画传"(pictorial biography/hagiography)或"叙事画"(narrative illustration)。它是研究孔子图像和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文献。其艺术风格受早期中国圣贤画像、讽谏画以及宗教画传等影响,大约形成于唐宋以后,成熟于元明时期(学术界说法不一),传世作品多见于明清以降。《孔子圣迹图》学术史与其艺术史一同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时间。中国、海外日韩儒家文化圈、欧美均形成区域性学术史。本文对《孔子圣迹图》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存疑、争议、局限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回顾和展望,包括:(1)创作主题与研究范畴。(2)最早的《孔子圣迹图》。(3)风格起源与演变。(4)媒介与版本。(5)文本来源。(6)资助者、创作意图与受众。(7)收藏与编目。(8)海外制作与传播。(9)研究方法与视角。(10)研究局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中吕洞宾诗词的介入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金瓶梅》词话本与绣像本的对读,并参照其他一些文本,可以发现吕洞宾诗词在文本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前言高道吕祖(吕嵓,字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仙真。吕祖住世时虽罕有著述,但成道之后,自宋代开始,屡次显圣、"飞鸾",先后有《前八品仙经》、《后八品仙经》、《清微三品经》、《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醒心真经》、《吕帝心经》等经典传世①,其信仰者刘体恕、邵志琳、蒋予蒲等人,更先后将吕祖降授的经忏、诗词文章、注疏、丹道法诀等文献,编纂为两种《吕祖全书》②与《全书正宗》③,道教因而在道品、桂品两种经典分类之外,另设"霞品"一目④,可见吕祖飞鸾降笔而成的著述之丰。  相似文献   
5.
郭武 《中国道教》2009,(4):40-41
"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擅长绘画与书法.他的本名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因见证明王朝灭亡,故曾看破红尘而出家隐居;其书画中"八大山人"的落款,既似"哭之",又似"笑之",由此而得称绝笔.本人近读民国延寿居士编<青云谱志>,从中得知"八大山人"实际上就是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之青云谱(又作"青云圃")道院的兴建者朱道朗,且此人还开创了净明道的一个支派--青云派①,详如下.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初年,刘体恕、黄诚恕等人在明末刊刻的《道书全集》所收《纯阳吕真人文集》的基础上,汇辑江夏涵三宫等乩坛所出的经卷,编成32卷本《吕祖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邵志琳在杭州全真道士蔡来鹤等人的支持下,将32卷本《吕祖全书》增补为64卷。本文对32卷本《吕祖全书》的编纂过程和每卷经文的来历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64卷本增补的内容。尹志华,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7.
在书写文本及民间口传文本及中,吕洞宾是一位集剑仙、诗仙、酒仙为一身的传奇人物。这一形象的产生和被塑造完成的过程,反映出唐末五代道教审美文化的特点。同时,收在其名下的大量诗词作品也反映出崇道者独特的思想信仰和人生追求,为我们分析道教的审美人格理想提供了可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8.
绵山 《中国道教》1995,(2):30-32
道教在福建的久盛不衰,对福建文化(特别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典籍。特别一些铭文对深入研究道家在福建的活动及整个福建文化史,有着重要作用。以武夷山的道观为例。  相似文献   
9.
(一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义的、盲目的 ,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道教教育也毫不例外 ,其理论核心是神仙崇拜 ,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道教徒汲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 :延年益寿 ,长生不死 ,羽化成仙。吕洞宾以道为主 ,兼融儒、释 ,提出了学“道”、长生成仙的教育目的。1 学“道”吕洞宾继承老庄之说 ,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说 :“道之一字 ,为天地之秘机 ,为阴阳之精萃 ,立极宇宙 ,开化古今 ,至微至隐 ,无形无名 ,肇造化之象 ,祖万…  相似文献   
10.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