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晋时期,经学化的儒学仍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因此作为外来文化的佛学,首先面临着与儒学的碰撞与融合问题。佛教僧团、信徒的膨胀对儒家推崇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模式的无形解构,佛教构建的"方外"世界的宗教秩序对儒家推崇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秩序的无形解构,构成了儒释的尖锐冲突。然而,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努力追求与本土文化的视界融合——接受儒家话语方式,寻求与儒学表达范式上的贯通;完善佛教戒律,寻求与儒学名教秩序上的贯通;深化佛教理论,寻求与儒学思想体系上的贯通,则使儒释由碰撞逐步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2.
对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思想进行剖析,认为慧远提出了处理王法和佛法关系的原则:占信徒人数最多的在家奉佛者必须遵守王法和纲常名教;统治者应当尊重出家僧尼“方外之宾”的特殊身份,允许他们不礼敬君王;僧众通过传教对民众进行教化.为社会治理安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德行>撇开了华歆、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赞扬他们的"小廉曲谨"之行.以忠义入选<德行>的只有一则,而以孝行入选的却有十三则,其结果显示出:在玄学思潮的冲击下,魏晋士人援道入儒,重新建构他们特有的道德观与价值取向.随着君权的衰落,门阀制度的确立,他们普遍接受了先亲后君、先孝后忠的思想.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做出种种越礼行为,但并不想废弃礼教,而是提出了"因时修制"、"缘情制礼",试图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因此他们在推崇孝时并不只主守礼之孝,而是同样看重出于真情的死孝、心孝.  相似文献   
4.
清明节那天,陕西省周至县翠峰乡阎家社 新联天主堂周围真可谓人山人海哀乐阵阵,胸 佩白花臂缠黑纱的近万名教友及教外群众,连 同教区主教和来自附近及邻县各堂区的五十 多位神父、八十多位修生修女,共同为3月27日 去世的高与几(圣名玛尔谷)神父举行了大礼 追思弥撒和隆重的安葬仪式。舍不得离开神父 的教友和当地群众硬要让他安息在他辛勤工 作的新联圣堂侧旁,以便随时悼念。 葬礼中,特别引人注目和让人深思的便是 以张瑞为首的几个女孩子,她们撕心裂肺的哀 切哭声更加增了人们对神父的哀悼与怀念,使 人们不得不重新回忆和谈论…  相似文献   
5.
传印 《法音》2004,(12):8-14
一、序论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有利佛教传播;二、儒学与名教在汉末衰落,思想界出现混乱,知识阶层另行摸索人生方向,而归于周易与老庄,玄风兴起,成为佛学生根的契机。以上两点适合佛教成长的因缘,却也相对地引起许多困难。由于乱世的原因,百姓不堪战火的困苦,纷纷奉佛出家,造成僧团芜杂,屡屡成为朝臣、士人攻击佛教的口实。其次,因西晋之亡,南下的贵族增多,抑制了原为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势力,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6.
刘震 《哲学研究》2022,(1):66-76
王弼对于《周易》的解释,突破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烦琐与理解的困难,从《周易》本身出发,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和理解,并运用“得意忘象”“卦主说”等解释方法,要求人们不要执着于辞、象等现象本身,而是要通过理解辞和象把握现象背后的意,即在阐述《周易》本身义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隐藏在卦爻辞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开创了义理易学。同时,王弼的《周易注》努力尝试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王弼看来,自然乃是统御社会之“本”,具体的伦理典章是“末”,只有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注重“举本统末”,以“天地之心”为本,不着痕迹地生发出一系列合乎仁义的礼仪规范,才有利于构建一个有序安定的社会。“得意忘象”和“举本统末”的思想是王弼对当时名教与自然争论的回答,也是对他哲学思想的最好总结。  相似文献   
7.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8.
我是爸爸     
耿卫忠 《天风》2009,(7):10-11
作为一名教牧同工,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在教会是牧师、长老、传道或是堂会的负责人,在家是儿女、父母、兄弟或姐妹。在教会要牧养好信徒,在家同样也要牧养好自己的家人。教会圣工重要,家庭责任也不能忽视。其实我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圣工的一部分,是另一种形式的证道。在一次讲道之后,与几位同工和信徒交流了我的育女心经。他们很感兴趣,愿意我能有更多的分享。以下是我身为人父的心路历程,与大家一起分享,共沐主恩。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名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探讨争辩的对象,重玄学在其中萌芽发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成玄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则是儒家思想充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成为“儒家”的代名词。“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对东汉重名之流弊反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出发,东汉无名教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