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刘玉宇  任远 《现代哲学》2012,(3):108-114
公孙龙的《白马论》无论在汉语文献还是在西方汉学研究中都有丰富的诠释传统。本文意在指出白马论的要点不是逻辑学或本体论问题而是语义学问题,并结合先秦时期正名之争的大背景,试图论证《白马论》的名实观表明公孙龙运用了与西方柏拉图式概念不同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2.
荀子在总结发展名辩思潮和认知哲学成果的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的语言哲学思想。其内容精深,体系初成,与其“一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呼应,与其“正名实”的逻辑哲学相发明,与其“缘天官”的认知哲学相补充,具有可贵的创造性和世界范围的先进性,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应受到国人的珍视。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谈到古代希腊的诡辩派时这样说过,诡辩家的思想“对积极的内客和思想本身进行比较,溶解以前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把内容分解,另一方面地把这些个别性、这些特殊的观点和方面孤立起来,把它们单独地紧紧地抓住不放。”他认为这样的思想,有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思想和人们熟知的常识问题。于是,这些思想和常识问题“不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研究的对象。”我国的名家学派与此有相通之处。《荀子·非十二子》上说,他们“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与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或理,  相似文献   
4.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以两段文字集中讨论了"名实无当"的思想,依据五家注疏对之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联系相关原文试析"名实无当"的论证方式和提出目的。  相似文献   
5.
僧肇对名实的看法与中国传统哲学迥然不同,他既否定事物的真实性,又否定事物之间的真实差异,认为“名实无当”,事物的真实与事物的名称之间相互分离、不相符合。僧肇区分了两类名:“真名”是与物的无自性相符的,而众生所持的名字只不过是“伪号”,其之所以为伪是由于并不能从事物中找到与名称相对应的事物的体性。  相似文献   
6.
徐学标 《管子学刊》2012,(2):119-122
古今学者关于“篆书名实”问题的观点,均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秦《泰山刻石》风格作为篆书标准,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使然;《泰山刻石》作为秦篆形态之一种,其风格的产生与铭石书的特殊社会功用,书写载体及工具的性能等密切相关,其线条与结构形态均非毛笔自然书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天下无指”和“天下无物”以推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具体又包含八个推论,最终得出了“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这一在“离”物的层面上谈论“指”的抽象普遍性结论。“指非指”的命题是对《白马论》“白马非马”的引申和提炼,其中两个“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指非指”强调的是语言表达中物类指称和性状指称结合的“指”(“指与物”)不同于单纯的物类指称。公孙龙严格区分指称之间的差异性,乃出于“正名实”的需要,与《庄子·齐物论》对“指”的批判和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8.
汉末魏晋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儒家政治思想经300余年意识形态化的实践后,汉末走向式微。汉末魏晋时期,其或是进行自我修正,比如,在政治用人的问题上,由重德轻才走向尚德与重才因时而定;或是汲取别派思想以自我完善,比如,重新评价并提高法家思想的地位,充分吸收名家思想最终形成魏晋礼法之治。总之,儒家政治思想经过新的整合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