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杰  杨悦  赵婧 《心理学报》2021,53(8):821-836
通过分别以高频汉字(实验1)和图形非言语材料(实验2)为刺激的两个联合视觉注意任务, 并采用基于Budensen视觉注意理论的参数估计方法, 系统地探查小学三~六年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同时性加工技能缺陷的内在机制。以43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46名生理年龄匹配典型发展儿童为被试, 每类被试均被分为小学中年级组(三、四年级)和高年级组(五、六年级)。两个实验均发现不同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在知觉加工速度参数上显著小于控制组儿童。在空间注意分布权重参数上, 实验1的结果显示, 不同于控制组儿童向左侧化发展的注意分布模式, 两个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均表现为无偏的注意分布; 而实验2未发现显著组别差异。且这两种同时性加工子技能分别与不同水平的汉语阅读技能密切相关。结果表明,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同时加工多个视觉刺激时存在持续的知觉加工速度缓慢的问题, 在同时加工言语类刺激时还表现出异常的空间注意分布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基础认知层面揭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缺陷机理, 为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提高阅读效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汤志恒 《哲学研究》2022,(4):108-117+129
很多哲学家认为,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一个作为结果的事件之间总是有时间间隔的,无论这个间隔有多小。换句话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发生的因果关系。该观点得到两个物理学理论(相对论和刚体理论)的支撑,因此很难被哲学论证所动摇。在尊重物理学的前提下,本文不试图为现实存在同时性因果作辩护,而是要为“同时性因果”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进行辩护——按照本文的看法,即使事实上同时性因果关系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被合理设想。这个可设想性的要点之一在于一个解释关系中的不对称;本文的讨论也从而揭示出因果关系概念对于解释关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多感觉整合的时间再校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通道刺激的时间同步性是多感觉整合的必要条件, 但是由于刺激物理传导与神经传导的差异, 它们在时间上并非完全匹配。时间再校准指大脑能够适应跨通道刺激间很短的时间延迟的现象, 反映了多感觉整合在时间维度上的可塑性, 表现为适应相继呈现的跨通道刺激后, 主观同时点向时间延迟方向的偏移。本文主要介绍了时间再校准的通道效应与潜在机制, 其初始加工阶段, 它与刺激内容加工的关系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今后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探索时间再校准能否发生于早期加工阶段, 检验其认知过程是否具有双向性, 探讨空间选择性注意的作用, 并结合神经机制的研究, 从综合的视角进行更完善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它既立基于经典文本之上,又因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存在与发展。从文本视域看,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意义源发地,有着向着现在言说的"同时性",它能够被带入现时代并在当下视域中开放自身意义的多样性诠释。从诠释者视域看,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诠释学处境,建立起儒家经典与东亚儒者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关系,在一问一答的逻辑中,让潜藏在经典中的真理进入诠释者不断更新的前理解结构,进入现代意识,并与现代意识一起构成新的意义统一体,走向未来。东亚儒学的经典意识具有这样的诠释学效应:东亚儒学经典诠释的任务不是去追溯儒家经典的原意和阐论解经者在经典诠释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而是要在一种开放的诠释学处境中建立诠释者与经典之间视域融合的意义联系方式,追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性意义诠释之主体间性效果。就此而言,东亚儒学倾向于把理解变成自我理解,满足解经者生命意义的自我确认以及经典与解经主体相互承认双重目标,从而将自身解释为一种基于经典与诠释对话关系而动态演进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5.
荣格与《易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贤 《周易研究》2003,(2):19-27
荣格在《易经》的影响下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同时性原理",这是一种与因果律完全不同的普遍性联系。本文介绍了荣格的这一原理,依据《易传》的相关论述对其作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用"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的道理,对同时性现象,包括占筮过程作了新的解释。文章认为,荣格在肯定《易经》科学价值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了《易经》所代表的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在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7.
"良知自知"说是王阳明"良知"思想的重要内涵。良知自知具有同时性,与现象学的"本原意识"和佛教的"自证分"在意识的直接性上类似,但因其与道德实践内涵结合,而又有自己的理论特殊性。良知同时自知与感性直观中感性自我同时自知(如知痛痒饥寒)及良知异时自知(通过回忆、反思而自知)有所不同,其特质在于双重自我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时序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顺序性的知觉。时序判断任务和同时性判断任务是研究时序知觉的经典实验范式。时序知觉不仅受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及反应变量的影响,还受注意和通道等中介变量的影响。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在同时性、非同时性和序列性时间知觉中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编码加工特点:基于PASS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时加工和继时加工是PASS模型中的两类编码加工,二者在数学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基于PASS理论的认知评估系统(DN:CAS)单纯型数学困难、混合型数学困难和正常小学生进行两类编码加工的测评,比较研究发现,两类困难学生的两类编码加工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两类困难学生间的同时加工差异不显著,而混合型困难学生的继时加工水平显著低于单纯型困难学生。较低的同时加工水平似乎是两类数学困难的共同特征,继时加工水平的差异则似可作为单纯型与混合型困难的区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考查同时性学习与相继性学习在相似性材料学习中的特点,本研究以57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用英语单词记忆测验考查了相似性英语新单词的同时性学习和相继性学习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相似性英语新单词来说,同时性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相继性学习效果。这表明,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处理过程和信息加工水平上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