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郑勇 《宗教学研究》2007,(3):182-188
《小品》在魏晋之际流传甚广,对中国佛教传播影响甚大。长期以来,《小品》通常认为是《大般若》第四会的同本异译,通过对此译本的译名、译时、译者、留存等情况的整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小品》在中土的传播。通过对比《小品》与《道行》的关系,使魏晋之际称呼的《小品》与《道行》的关系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3.
同声传译是一项受时间限制的高度复杂的双语活动,译员在接收原语输入的同时要进行译入语输出。同传中译员要经过原语接收、理解、转换、译入语表达等一系列过程。近年来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工作记忆研究,认为工作记忆是同传作业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工作记忆在同传中的扩展模型。本文主要就同声传译的关键特征与多任务处理模型、工作记忆在同传中的作用机制和译入语提取时的双语控制机制等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