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主要从同伴指导对学生发展积权的促进、它的理论解释、组织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同伴指导的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同伴指导有效且易于实施,是传统教学法首选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学习效能感会受到同伴支持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影响学生学业状况的重要前因变量。根据控制价值理论,本研究通过对3329名高一和高二学生的调查,考察在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习效能感是否会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业情绪中起到中介作用。发现:(1)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习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两者与高兴学业情绪显著正相关,与厌倦学业情绪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性别和地域后,学习效能感在同伴学业支持和高兴学业情绪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厌倦学业情绪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在物理学科中,性别调节了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关系。本研究验证并拓展了控制价值理论,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物理和化学学习的积极情绪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同伴关系、成就动机和成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旨在探讨在我国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同伴关系、成就动机和成就水平的影响,运用自然实验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n=35),另一个班为控制班(n=37).实验为期三个月。结果表明: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效果较为显著;合作学习对同伴关系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间的接纳度和被接纳度都有普遍的提高;合作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课程兴趣明显提高.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这个男孩生性怯懦,屡遭同伴们的嘲弄和耻笑。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  相似文献   
5.
一、影响同伴关系建立的因素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有三种相关较高的因素,还有三种相关次高的因素。他们分别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出生顺序、认知技能,以及姓名、身体特征、与人交往的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羞怯对同伴侵害的影响及潜在机制。1036名青少年(52%是男孩; M = 12.97 岁, SD = .76)完成了自评问卷。结果发现:(1)羞怯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同伴侵害;(2)自我建构调节了这一关系,依存型自我建构对羞怯个体的同伴问题具有保护作用,而独立型自我建构具有破坏作用;(3)性别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些发现强调了在羞怯的适应功能研究中考虑文化的个人层面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存繁衍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与冲突行为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实验程序操纵Chicken Game中博弈同伴的特点,考察个体在社会困境中面对不同特点同伴时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1)同伴道义论组和功利论组总和解率没有显著差异,同伴竞争组和合作组的总和解率也没有显著差异。(2)在与道义论以及合作型的同伴互动时,个体的行为没有明显受到上次博弈反馈的影响。(3)当同伴为功利论时,相比于上次博弈个体选择和解而同伴选择进攻,双方都选择和解时个体在当前博弈中更倾向于和解;(4)在同伴竞争组中,相比于上次博弈个体选择进攻而同伴选择和解,双方都选择和解时被试在当前博弈中会更倾向于和解。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博弈任务中会受到同伴特点的影响,并且同伴在博弈中的行为特点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从同伴特点来考察个体的合作行为,揭示了影响个体博弈行为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机制,通过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考察歧视知觉、孤独感和心理韧性在二者关系中的多重中介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19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的发生率为96.3%,具有普遍性;(2)留守初中生同伴侵害、歧视知觉、孤独感、心理韧性与攻击性之间均呈显著相关;(3)留守初中生的歧视知觉、孤独感和心理韧性在其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中具有链式多重中介作用;(4)同伴侵害与攻击性关系模型具有一定稳定性,同时在是否留守及单亲与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同伴侵害与攻击性的关系机制,可为探索留守初中生不良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济南市12所初中的2015名初一学生为被试,对其持续追踪至初二年级,采用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受欺负和社交退缩,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潜在转变分析,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的亚类别以及各亚类别中青少年受侵害身份的稳定性与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同伴侵害亚类别可以分为:未受侵害组、低受侵害组、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四类,各亚类别间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受侵害程度上;(2)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和社交退缩,且高受侵害组的社交退缩行为更多;(3)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受侵害身份具有中到高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中等受侵害组转变,中等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低受侵害组转变。攻击行为是受侵害身份转变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