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3.
儒律合一思想,是赞宁思想中重要的一环。这不仅涉及到赞宁在吴越国时的身份问题,还关乎到他是以什么身份来编撰《宋高僧传》,以及《大宋僧史略》等问题,因此,重点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第一,为了从根本上了解赞宁儒律合一思想当中的律学思想,我们有必要对赞宁"律虎"身份的由来和他在律宗史上的地位加以确立;第二,通过对赞宁所留下的著述和其它文字资料的反复阅读和用心思考,可以发现,赞宁的律学思想与儒家思想或礼制有着一定程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大宋僧史略》,略称《僧史略》,三卷。北宋咸平二年(999),右街僧录赞宁奉敕撰定(卷题下有“咸平二年重更修治”的小注)。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  相似文献   
5.
林仲贤  赵莉如 《心理学报》1992,25(2):107-112
本文扼要总结了中国心理学会70年发展历史,它论述了中国心理学会过去及现在的情况及活动,同时指出应加强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历史悠久,地质古老,约在25亿岁以上。由于古老的地质结构运动,特别是近200多万年以来地壳运动的碰撞、挤压和快速上升,造就了巍峨壮观、气势磅礴、高出云表的五座山峰。最高的叶斗峰与五台县境内海拔最低的坪上村相对势差2434米;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44.8℃。鉴于高山峰顶强烈的寒冻作用和冻融频繁的交替,遂形成了以五个夷平面为特征的五座台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