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预注册的新型研究实践以应对出版偏倚等问题,包括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经过同行评审的注册报告和注册重复报告。诸多主流国际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预注册平台和模板也趋于成熟。但预注册和注册报告也存在争议,为检验其效果,研究者对预注册与注册报告进行了元研究,结果发现注册报告有助于解决出版偏倚和提升研究整体质量;而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则达不到类似的效果。采纳预注册与注册报告,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开放性与严谨性,需要研究人员、学术机构与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分析和报告是造成心理科学研究可重复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用多元宇宙样分析的方法,囊括多种数据分析策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主观选择性和随意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以手机使用与手机压力的关系为例,介绍该方法和操作步骤。该方法已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发展和完善该方法的统计推断,使之运用到更多的数据类型和更广的研究领域中。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中的可重复性问题:从危机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重复性问题是当前科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最近,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可重复性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引起了研究者的积极讨论与探索。通过对2008年发表的100项研究结果进行大规模重复实验,研究者发现,心理学研究的成功重复率约为39%,但该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结果的解读不尽相同。针对可重复性问题,研究者通过数据模拟、元分析以及调查等多种方法来分析和探索其原因,这些研究表明,可重复性问题本质上可能是发表的研究假阳性过高,可疑研究操作是假阳性过高的直接原因,而出版偏见和过度依赖虚无假设检验则是更加深层的原因。面对可重复性问题,研究者从统计方法和研究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法与实践正在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标准。然而,要解决可重复性问题,还需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多方参与,尤其是在政策上鼓励公开、透明和开放的研究取向,避免出版偏见。心理学研究者为解决可重复性问题做出的努力,不仅会加强心理学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其他学科解决可重复问题提供了借鉴,推动科学界可重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仲晓波 《心理科学》2015,(4):807-812
严格意义的实验可重复性指的是实验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结果的可重复性,置信区间是表示这种可重复性的恰当方法,可重复性的提高可通过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将影响因变量的随机额外变量作为协变量引入来实现;另一种意义的可重复性指的是实验结果的可迁移性,它涉及当控制条件变化时因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实验结果的变化。在这两种意义下,心理学实验较低的可重复性都源于它的额外变量的庞杂。  相似文献   
5.
殷继兴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88-1995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转化医学为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转化医学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是其基石.当前,简单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基础研究往往忽视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本质,导致基础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可靠,从而严重影响了转化医学的发展,这提示对于生命现象这类复杂系统科学研究需要复杂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的可重复性危机有两大已知的根源:传统统计学中虚无假设显著性检验体系的局限,和心理学的学术传统中的弊端,本文以开放科学协作组2015年报告的数据为依据,试对这两个根源的影响作一粗略的估算。采用Goodman(1992)和Cumming(2008)提出的方法对传统统计体系所加诸于可重复性的限制加以分析后,估算的结果表明传统统计学体系的制约,虽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却远不能完全解释该报告中低至36%的可重复率,该报告所反映的状况,显然还另有重大的非统计学的根源。本文进一步用Ioannidis(2005)提出的模型对这类非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加以分析。分析后得到的若干组人为偏差率和Ha真实概率的估算,表明在原来研究所获得的几乎清一色的阳性结果中,大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或更低的比例是真阳性,而且相当部分的阳性结果,可能由人为偏差所造成。这样的分析可比较具体地描述该类因素对当前可重复性危机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不高是目前心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及实验操作、环境等无关变量的影响,排除个别学术不端行为,许多研究者偏差性的操作也是影响可重复性的重要原因。由于一些偏差性操作可能已经被当成研究惯例,因而有必要明确具体操作来源并据此提出解决策略,为促进心理学界关于研究程序、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等操作惯例的转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刘传军  廖江群 《心理科学》2022,45(3):761-767
为了找出具身效应在认知加工上的边界条件,在综合分析具身理论中的双加工内涵和具身实验研究中的双加工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具身双加工观点:具身效应与直觉性的一型加工更为契合,会被反思性的二型加工所抑制。具体而言,抽象思维的发展程度、认知加工的无意识状态、认知负荷和心理冲突性均可能会导致两种加工类型之间的转换,从而调节具身效应。该观点对提高具身实验操控的有效性,解决具身效应的可重复性危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遭到了可重复性问题的质疑,主要表现为无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和反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究其原因,可能是受诸如刻板印象意识、领域认同和任务难度等调节变量、被试年龄、相关知识、发表偏倚、统计方法和理论误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亟须从细化调节变量、开展重复研究、选择统计方法、聚焦文化差异和探索其他变量等方面开展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