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曹蓉  刘鹏 《心理科学》2011,34(2):332-336
为了回应Locke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仍然需要发展”的观点,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目标设置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设置明确且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比设置模糊或一般性目标会使被试产生更高水平的努力,从而提高成绩;设置明确但难度偏低的目标与设置模糊目标的成绩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被试对目标的可接受性程度越高,成绩越好;任务难度变量对目标难度与成绩之间的调节效应要通过被试对策略的发掘和使用以及在时间方面给予一定的压力才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对政策可接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治  王二平 《心理学报》2007,39(6):1093-1101
根据程序公正理论提出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与公众对政策的可接受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一通过访谈不同领域的学者,初步揭示了公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对公共问题不敏感,解决问题的措施成效低。研究二用问卷调查公众对一个制定中的公共政策的态度,恰与政策制定者的愿望相反,公众并不认可政府解决问题的设想,也不认同政府举行的听证会的结果。研究三设计了一个非等组前后测准实验,在两个互联网站的电子公告板上比较根据不同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政策的可接受性。结果证明,制定政策时了解公众态度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解决问题措施的成效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时期,社会风险加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群体性事件频发。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民众对公共政策的不认可,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能充分考虑民众的接受性,极有可能构成新的社会风险,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民众对公共政策的接受性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项目欲建立程序公正、结果宜人性和权威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的影响模型,从而有效提升政策可接受性。拟在不同的公共政策情境中通过Scenario、实验室模拟实验和问卷调查,探明程序公正和结果宜人性对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权威信任对此交互作用机制的边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于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及其因子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可用于提高民众对政策的满意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杜帆  吴玄娜 《心理科学》2017,40(2):448-454
为了研究程序公正、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选取公共政策领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510名北京市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程序公正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正相关,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负相关,情感信任中介程序公正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并对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之间有遮掩效应,而认知信任不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戏剧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中,其创作内容与形式都会运用到假定性。虽然是"假"的,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并没有对这些所谓的"假"进行排斥,相反其会欣然接受,这就是我们普通观众对于艺术作品假定性的肯定与接受。与此同时,太过真实的东西却并不一定会被观众接受,反倒会降低作品的艺术性。这就是真实与假定之间微妙的关系。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才能创作出顺应时代、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的纳米伦理学的讨论或停留于描述性、实证性层面,或倾向于推测的、概念性问题.而无论是关于现实的还是未来的问题的讨论,都是从后果出发、从可能性出发.其致命的弱点在于,一方面陷于功利主义的利益权衡;另一方面,由于其结果的推测性而难免走向乌托邦或敌托邦的幻想.纳米伦理可以从可能性出发,但重要的不是对纳米技术的可能后果进行伦理评价,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可行的伦理框架,以引领纳米技术的发展走向我们可以接受和需要的方向.为此,要求我们放弃因果还原论的研究方法,重返生活世界,充分考虑技术受众的需求、期待和意志以及社会的伦理规范,将主体的可接受性纳入反思对象.将纳米技术的发展从任意的可能性引向适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禁忌与委婉     
在语言的交际中,禁忌和委婉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姐妹,二者同源而异流。在社会中,人的生老病死,感情生活,生理缺陷以及性等一系列事物中,都有一些需要避讳的地方。为了增加语言的可接受性,人们常常用比较文雅的言语来代表粗俗的事物,用一种委婉的用语来代替直露的低俗的说法。于是,使用委婉语来表达禁忌语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