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正义论》当中,罗尔斯在对其他几种分配方式进行逐个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正义的理想:民主的平等.但由于他本人没有对其详加说明和界定,因而这一术语容易被误解或是跟其他平等理念,尤其是“公平的机会平等”概念相混淆;此外它的“民主的”特性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阐释.因而对“民主的平等”进行重新梳理和说明就很必要.然而,尽管“民主的平等”是值得我们欲求的分配理想,但由于它不够重视性别自然分工及其造成的蔓延性影响,一方面会遭遇来自外部的一些隐秘屏障;另一方面也面临来自自身理论内部的障碍而难以真正实现.一些批评意见和公民共和主义相关理论,如对共同体和公共善的强调、结合公共善理论对分配标准的重新反思,可以为“民主的平等”给出几种矫正性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倪光道 《天风》1997,(10):27-28
在教会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希奇的现象:不少弟兄妹妹常常为自己的亏欠深深叹息,甚至很灰心,而这些深感亏欠的人又都是比较爱主,比较追求的人。正因为这样,一般的信徒听到他们所叹息的话,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们还说自己太亏欠,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有人干脆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FOK(Feeling—of—knowing)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是FOK在记忆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问题。关于其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已提出两种假说:即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和线索熟悉性假说。本实验的目的是揭露影响FOK判断的因素及FOK的产生机制。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学前(大班)儿童被试是否有FOK判断的能力。实验被试是24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并使用了中文字词做学习材料,要求被试完成词对学习、FOK判断、迫选再认等一系列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学前大班儿童有进行FOK判断的能力;本实验中影响FOK判断的因素主要是词对间有无意义联系,倾向于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  相似文献   
5.
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永明  崔耀 《心理学报》1994,27(2):113-120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这种优势与句子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3)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先提述参与者的易提取性与探测词呈现的延迟间隔有关。(4)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参与者以名词形式出现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参与者以名字的形式出现时,反应则较慢;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基本消失。(5)句子参与者的行动(即句子的动词)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提述次序对句子成分的可提取性的影响,不只限于句子参与者本身。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1994,(1):50-51
此二图出自山西崇善寺珍藏之绢画《释迦世尊应化示迹》。明代的崇善寺,大雄宝殿外的长廊上,原绘有八十四幅《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及五十三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真迹已于清代焚寺时燃尽。所幸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有画师依原画临摹,成精工绢画,留存至今。画中服饰、背景、风俗均依汉制,与一般佛祖生平画全然不同。原画色彩用矿物质颜料绘制,历经五百余年,仍鲜艳如初,后世以“宝石画”称之。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的大净和小净,是根据主命、圣行规定的洁身方法,这种方法的来历源远流长。自真主允纳了人类始祖阿丹夫妇违禁食用麦果的悔罪之后,便责令他们洗面、洗手、洗脚和抹头,并由此规定了穆斯林作净千古不易的基本法则。其中“三洗一抹”四项主命,足以唤起人类对阿丹夫妇违禁行为的反思。由于阿丹在接近禁树时。  相似文献   
8.
简讯一束     
《法音》2007,(12):57-58
▲9月12日,宁波七塔禅寺与章学林居士分别出资20万元和10万元,共同捐建青海省都兰县察苏镇下滩学校综合教学楼的捐赠仪式,在下滩学校隆重举行。捐赠仪式由都兰县教育局局长主持,七塔禅寺方丈可祥法师、监院定昌法师,上海晶阳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学林居士,宁波市江东区民宗局局长张志  相似文献   
9.
燕良轼 《心理学报》2001,34(5):78-83
能够代表汉代200余年历史进程的性习心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淮南子》的“循天返朴说”、董仲舒的“性待教为善说”和王充的“性有善恶,教可异化说”。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能够集时代之大成,就是今天,对现代心理学研究仍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