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禅是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他在清末之际,以艺术的手法弘扬佛法,接引众生。本文从三个方面评述他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一、竹禅和尚生平事迹。二、竹禅和尚的艺术成就:(一)古琴艺术的成就,(二)绘画艺术成就,(三)书法篆、刻等方面成就。基于佛教艺术介绍竹禅的作品及贡献。三、从佛教修持方面对竹禅艺术行为的肯定,启示出佛教艺术在弘扬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古琴打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费时费力的工作,如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对古琴谱中的谱字进行自动识别解读,哪怕是辅助性的,对于古琴打谱事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可以间接地为保护与弘扬古琴文化作贡献。本文通过研究古琴减字谱这种特殊文本的特点,提出了不同于普通OCR光学识别软件的文本切分方法,内容涉及纸质古琴谱原始扫描图的图像预处理,古琴混合谱中简字谱的行切分与提取,单行简字谱中的谱字切分与提取等算法及其实现。这样就为实现古琴谱进一步的释读提供一种前期处理方法。由于古琴谱字的特殊性,以及所提出方法的通用性,该方法对于丰富汉字文本的切分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4.
正慈 《佛教文化》2018,(4):60-60
一直在想禅庐禅堂叫什么,取过几个名字,总觉得不是很理想,但也并不着急,一直在等待因缘。前段时间因为祈福年会,普洱藏家鲁文锋来禅堂喝茶,他专门请了古琴老师王佳祺来弹古琴。我对古琴没有什么研究,但我很喜欢琴声,琴声富有张力,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音乐内涵的三维度即音乐的描绘性、情感性与象征性三位一体理论,是本世纪初莫斯科音乐家瓦莲金娜对音乐内涵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亦是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各国音乐同仁所关注.早在先秦时期,古琴音乐就已具备了音乐内涵的三维度特性,并且互为补充,在描绘性、情感性的同时,更以象征性见长,窥一见全,从另一侧面展现了先秦时期音乐文化之卓著.  相似文献   
6.
孙豪 《中国宗教》2017,(3):70-71
古琴与宗教,无论在气质上,还是在性情上,相通相近。可以说,古琴、宗教,二者之所以能大成,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它们都自带天然、贵重、温蔼、神秘的属性。艺近乎道,这句话用在描述古琴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再贴合不过。准确地说,弹琴是一项创造声响的技术,一种操控弦索的能力,一种组合乐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为自己还算是知足常乐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挂在嘴边,每天像度假一样去开心工作,在安顿好日常生活之外,个人业余爱好多多,除了读书、唱歌,最近又迷上游泳和古琴,总体而言,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好像还算是一个幸福的人。不经意间,自己发现常在暗  相似文献   
8.
闻声悟道     
古琴曲最可人的地方,正是有些不很准的音,一句旋律完了,在似是而非的位置上,差那么一丁点,颤颤悠悠地,伴随着手指抹在琴弦上的刺啦声,古韵的味道就浓郁起来……极其简单的五声音阶,不急不躁——明月天山,苍茫云汉,渭城朝雨,陌头柳色,塞下孤鸿,闲情雅兴……那是古人  相似文献   
9.
在研习和教授古琴的过程中,如山法师始终对正统“琴道”孜孜以求,认为应当正本清源,提倡古琴传统的身法、指法、心法,承继和发扬古琴的“太古正音”。  相似文献   
10.
古琴与古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琴与古筝,两者均前缀以"古",同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两件历史悠久的重要民族乐器.它们在外形上颇为类似,都是平置弹奏的弹拨乐器,两手的演奏技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