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合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作为建筑形制经历了初现、发展、成熟和衍变阶段。六合形制的初现至发展阶段,体现在由四面围起的空间转换成四壁、屋顶与台基,象征着天地四面;六合形制的成熟阶段,体现在四合院的四面建筑物、院落和台基,以及位于天下之中、四面筑有城墙的都城;在六合形制成熟的基础上,衍变出了像符望阁这样拥有中心寝宫、四个“凸”字形空间加上顶层六个空间的特殊建筑。六合形制的演变,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
陈玲 《中国道教》2005,(6):33-36
一、道教学者:李淳风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道士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父亲李播曾出家为道士,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这么说来,“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  相似文献   
3.
《周易》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几千年来,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周易》的解释和研究。《周易》首先是一本关于占卜的著作,集古代中国千年以上占卜经验之大成。那么,一本关于占卜的著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历代学者认为,《周易》在分析占卜的过程中阐述了许多自然界和  相似文献   
4.
    
人渴望成名。张爱玲就说:出名要趁早。张是做到了,虽然谈不上特别光明磊落。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即出名的重负。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有干。  相似文献   
5.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观察、思考与表达"以及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的教学方法是切实而有效的,可以提高《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质量。其中,前者属于教学过程理论的范畴,可迁移到其他相近学科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正>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教育有千年不衰的优秀传统,几乎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同义词。儒家教育为儒系文化的绵延和传播储备了思想和人才,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官学、私学、书院及考试制度的兴起、发展、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儒家  相似文献   
7.
今天,举行中国道教学院的成立开学典礼,我代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向道教界的朋友们表示祝贺。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至今还有许多群众信仰。近年来,全同陆续开放了一批道教宫观,成立了几十个道教协会,需要有一批政治上爱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粗放地一言以括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是儒家,释是佛教,道是家抑是教?或是道家和道教?不甚了了,反正二者有着不容置疑的近亲血缘关系。本文立论,侧重道教,这不是无知地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更不是有意地以道教囊括这个“道”,而把道家甄别出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之末,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历西汉、魏,晋至南北朝而日趋完备,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之季,明、清而后,日渐衰微。在悠悠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9.
申不害思想与黄老之学在许多方面确有相通相近之处:在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上,“道”为两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并且凸现出同样的“前概念”先天缺陷;在政治学领域,二者都高标“名实之辨”,但尚未上升为形式逻辑学的认识对象;二者又都崇尚“因循”、“无为”,与原生道家立足于“天人关系”之上的意蕴已大相径庭。但是,申不害并不是一位黄老思想家,其根本分歧在于:黄老重法不重术,申不害重术不重法。申不害思想的性质是“术治主义”,相韩十五载躬行的是“术治”。因此,申不害既不是法家,也不是黄老思想家,而是术家,是术家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0.
一、从“道”到“德” 在中国哲学里,其“道学”中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思想呈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走向:一是从道的形而上走向道的形而下,一是从道的外在性走向道的内在性。如果说从前者出发形成了“显微无间”的中国思辨传统的话,那么基于后者则产生了“道德合一”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