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度意"、"度行坛"、"度我他人"、"傍行檀"、"旁箕"等五条疑难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辨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唐朝玄宗年间,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开元六年立春这天,江南道鄂州,一年一度的春设大会又开始了.春设,是民间迎春的祭祀活动,唐朝时候尤其讲究.这一天,当地刺史要修斋设醮,举办各种祭拜仪式,各种讲经变文、百货交易也会在这一天云集.  相似文献   
3.
檄魔文是以檄文形式弘扬佛法的一种文体,盛行于两晋至唐初的佛教信徒中。其内容主要是对禅修过程中宗教神秘经验的记录,与佛教禅学关系密切。在文体上,檄魔文既有借鉴檄文的地方,更有对檄文原有体制的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对道教"军将吏兵"仪式的借鉴和吸收。敦煌降魔变文是檄魔文文体的发展。檄魔文为变文代替,主要原因在于伴随佛教发展而来的弘法对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和敦煌歌辞中的孝道观一样,敦煌变文中的孝道观显示了不同于官方孝道观的历史存在。这种创作于下层士人或民众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孝道观,既有对官方孝道观的因应,也有自己的别样特色。敦煌变文孝道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通俗性、世俗性、地域性,并带有三教融合的内容。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构建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孝道观。基于历史知识、调动一切宣扬形式、展示多样表现手法的敦煌变文孝道观,构成了中国伦理教化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几部僧传、传世导文、敦煌各色斋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检讨和分析,笔者以为唱导从来就不是一项独立的佛事,将其认作俗讲的滥觞与事实不符;唱导自始至终只有表白一义,是后代各类佛事疏文的早期阶段;唱导注重的是文辞而非情节,这与情节比较丰富的变文不同,将唱导视为变文起源之一并不科学;押座(解座)文作为俗讲的一个子项目,与唱导作为斋会的子项目相同,两者存在渊源关系。鲁立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佛教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神迹观是吸引中土信众的重要手段,其中"变现""神变"观念影响尤深。唐代出现了以变相故事为对象的"转变",其记录文本即变文,其讲唱表演场所被称为"变场""戏场",并在中唐以后成为民间流行的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7.
李小荣 《法音》2000,(3):23-28
变相是重要的佛教艺术之一,它从域外传人东土,至唐而达于极致。特别是因为它的配合,使佛经变文讲唱在唐代盛极一时,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所以,对变相的研究近一个世纪来一直受到艺术史家和敦煌学家的高度重视,成果亦丰,但是有关变相的创作方式及用途的专文则不多见。因此本人不揣谫陋撰写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变相的创作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交代变相的分类。从内容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非情节性的人物画,二是有情节的故事画。前者常称为“变像”,主要有各种佛祖像、菩萨像、明王像、罗汉像、天尊像及由此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伯二四一八《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欲得来生:相周圆”句,前贤多有发明。本文从文献学和佛学的角度重新作了探讨,认为“:”乃校勘者所加,表示重文;“生相”指出生之后肢体健全和相貌超群,与同卷后文“十相”的含义迥异。  相似文献   
9.
略谈五逆     
子开 《佛教文化》1994,(1):10-10
五逆与忤逆,读音虽同而意思迥异。忤逆在汉地讲法中指不孝顺父母,比如《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弃德背恩多忤逆,惟行不孝从痴咍。”俗世用这个词也挺频繁,如《水浒传》卷二二:“(宋江)又恐连累父母,教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 而五逆,又叫五无间业,佛教则用以称五种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罪恶之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