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野下,着重阐释《周易》的观物象、时序和本体观,力图凸显《周易》与海德格尔现象学融通的可能性。其一,"观物"揭示了人与存在物的在世结构方式是"万物一体","象"是人赋予万物的存在方式。"卦爻象"是对自然与人事变化秩序的一种先行的象征性图型。"物象"是卦爻象的发生论基础,"道象"是卦爻象的本体论基础。其二,《周易》之"时序"与"天道"和人的实存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天道"的真实表现就是"时序"。时间性是万物得以自行显现的本源的缘构境域,渗透着"时机化"智慧。人总是先行被置入本源的时间境域。天人相因相成,人随时而行,"守时而为"。其三,孔子将《周易》从占卜之书解读为义理之书,将观自然转向观人事,将宇宙本体转向基本经验世界,使《周易》脱离占卜话语进入价值领域,为人的行动提供了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2.
天水市三阳川的卦台山是伏羲“仰观俯察”观物象(则之)和创造原始易学的历史缩影.由于后人的不断附会,卦台山被人格化,周围的山、水和村庄被赋予了生命,三阳川卦台山下的十二村庄和二十四个自然村也被喻为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从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原始天象(文)图.《周易》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在天水时空上的重合,表明《周易·系辞下》所说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画八卦的描述以及史书记载的伏羲诞生于成纪(天水)并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是历史因子、口传史和实物的契合.  相似文献   
3.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中西绘画语言的差异主要源于轴心时期哲学与文化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与文化中,光是一种塑造世界的力量与本体性存在,这种观念通过摹仿理论对欧洲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绘画对于光色的重视体现为画面要明晰地再现事物,创造一种逼真的幻像.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气是一种本原性的存在,气的理论对于绘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象这种方式.混沌之气,在中国画中体现为一种生气氤氲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言重于九鼎,四两能拨千斤。在一些特定的情势、语境中,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的机背应对奇招迭出。下面略举儿招,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6.
<正>《周易》离卦的意思主要为附丽和光明,而且从卦形上看,离卦是对称的结构。离卦的内涵与这种形式特征和中国美学相关,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从附丽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柔顺、合宜的美学观念;从光明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人格美的思想;从卦形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并俪的思想。一、《离》卦释义离()为《周易》八卦之一。八卦是"圣人"观物象而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即会通宇宙神妙变化的性质,比拟万物的情态。因此"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2],"乾"、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是中古山水诗的确立者,其人生与佛教关系至密。谢灵运的山水诗一方面极富于声色光影自然清晖之美,另一方面又即色观空,深蕴佛理。以上特征的形成,与他净土信仰的稳定心态及得益于佛学的象理论有关。始宁山居期间他积极从事于佛教活动,创作了大量山水诗。这些作品,具有"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的情理纠结,表现了儒家情志与佛教名理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三方面的创新性探索。首先,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将狭义认识论拓展为广义认识论,充实了认识论中“知觉”和“意见”两个范畴,将“疑问”和“观点”两个普通概念提升为认识论的范畴。其次,建构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体系:探讨了怎样将哲学理论化为思维方法,建构了以“类”“故”“理”为骨架的逻辑范畴体系,概括了辩证逻辑方法论的五个环节。再次,梳理与概括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运用与发展了比类象、比类运数的科学方法,设计、运用了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对"象比类"认识所引起的困惑及其本质等进行复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实质是对多因素作用下的疾病整体变化--不同病理状态及其演变、防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它不同于现代医学的针对具体病因或组织器官的认识与把握防治.其优势与不足,只有在复杂科学的前提下才能有一个更准确、客观、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60年前,黄炎培先生赠给其子一则座右铭,其中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象于钱,外圆内方。”他以古代中间有方孔的铜钱做喻,教育他的儿子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