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列范畴词表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志新 《心理学报》1998,31(1):35-42
该项研究探讨系列范畴词表的时序长时记忆和项目长时记忆,实验设计的系列范畴词表将记忆项目分为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时序记记测量方法是词表辨认,项目记忆测量方法是自由回忆。实验一发现:2分钟延缓测试词表内范畴相同项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优于词表间范畴相同项;6分钟以及10分钟延缓测试时序记忆仍是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好。实验二发现:以范畴线索提取,两类项目记忆没有显著差异;以词表线索提取,两类项目  相似文献   
2.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
相似性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促进被称为相似性效应。以相似项目间的距离和是否插入其他项目改变邻近性,并操纵记忆项空间构型有序性,探讨邻近性对相似性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空间构型和邻近性条件下相似项目的记忆正确率高于非相似项目;在空间构型有序下,相似项目距离远时,插入其他项目时的相似性效应值低于不插入,而空间构型无序下未发现显著差异。这表明相似性促进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空间构型在邻近性对相似性效应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假定父子女和假定母子女两种孝道的皮尔逊相关(r)和轮廓相似性(q)都不显著,真实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都显著正相关,假定亲子两种孝道绝对差异分数(d)处于中等水平,但假定亲子的绝对差异分数显著高于真实亲子;(2)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亲和母亲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能分别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仅能正向预测子女互惠性孝道,但父母权威性孝道相似性对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预测都不显著。据此研究结果,文化刻板印象对亲子孝道相似性的影响效应较小,但亲子真实的孝道代际传递效应较高,以及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有利于子女互惠性孝道形成。  相似文献   
5.
联合采用联想匹配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任务,考察了自我—他人分类中的他人重要性对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影响。研究将中性的几何图形与自我、不同重要性的他人(实验一为陌生人,实验二为朋友)建立联结,并将自我(暂时建立联结的图形)高奖赏联合任务与自我低奖赏联合任务下的反应差异(即IAT值)作为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联想匹配任务中自我和朋友以及自我和陌生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自我优势效应;(2)IAT任务中,自我和高奖赏只在他人为朋友的自我—他人分类判断时才具有相似性,而他人为陌生人时二者不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他人重要性改变了自我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6.
贺荟中 《心理科学》2013,36(5):1159-1162
本文采用调查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聋校三年级聋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友伴网络进行2年的追踪研究,以探索友伴网络的建构及其动态发展特征。结果表明:①三年级初期,聋生在友伴网络的个体中心度与个体的外貌、成绩与年龄等个人特征有显著相关;但随年级升高,这种相关性逐渐消失。②聋生友伴网络中存在一个十分稳定的中心小团体,其团体成员在整个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③聋生在班级群体中的互选朋友关系呈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归类的解释观和跨范畴分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冬梅  刘志雅  刘鸣 《心理科学》2002,25(5):608-609
归类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归类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相似观和解释观,前者主要认为相似性是归类的理论基础,而后者认为仅以相似性来归类是有局限的,认为相似性不应是归类的依据,而应是归类的结果,归类主要是根据对归类结果的合理解释。解释观在80年代后得到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实验的支持,它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目标范畴归类和跨范畴分类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明代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为起点,顺藤摸瓜,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类似的“离魂”情节,但魂的柔情恰恰反衬出人的无情,这种“离魂”题材的承袭和发展。让人联想到其他更多文学作品之间题材的相似性,它们都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以不同的体裁展现着相似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9.
手洗手     
人有上进心和虚荣心,他们瞧不起的刚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什么一样?一样出身、一样品味、一样等级、一样行业以及其他一样的人。人喜欢差异,比如性别、地域和性格上的差异。但不能够瞧不起相似性,人摆脱不了相似性。遗传专家说,人类共同的母亲大约是150万年前东非某个人类群落中的20多个女人。才20多个?是的,所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交友论》与《逑友篇》分别是利玛窦与卫匡国编的论友谊的西方格言集,取材相仿,内容相近,旨趣相同,但由于年代的差别、处境的不同,又显示出局部与细节等方面的诸多差别。《交友论》没有直接引用基督教圣人话语与圣经,反而多用中国资源来解释西方格言,因利玛窦主要目标是合儒与补儒;卫匡国则直接引用了二者并且多加阐释,在序言中还公开了传教的写作目的,他的目标是超儒。二书都成为了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