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2.
智慧语丝     
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余秋雨有这么一群员工,虽然自己得不到利益,却竭心尽力为老板省钱,他们就是——食堂大妈。——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3.
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蠢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刻,这是怀疑的时刻;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我们径堕地狱。”用他的话来观照当今中国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身处这样的时代,“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卡夫卡这句经典的叹息,更是一语道出了我们今天面对教育时的无奈、矛盾、困惑与悖论。  相似文献   
4.
祁琦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18-118
《判决》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霸权的父亲形象和一个试图反抗父权的儿子形象。作品中三位未出场的人物则包涵着文本的隐喻意义与卡夫卡内心的矛盾冲突与抗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