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孝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仲兰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又因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的等级制度及统治地位,强调"百行孝为先",对...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嘉兴市委统战部联合主办,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指导,平湖市委统战部承办,平湖市佛教协会、平湖市法华禅寺执行承办的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暨“之江问道·平和报本”纪念弘一法师文化论坛于2023年7月25日至26日在嘉兴平湖法华禅寺举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教》1995,(3):13-14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件,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道教与祖国兴衰息息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道教徒要发扬道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不断提高广大道教徒的爱国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4.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5.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韦长安 《天风》2018,(9):42-42
我们常说,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孔子说:"慎言其余,则寡尤。"意思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沉默不等于无言,它只是一种酝酿、等候的过程。"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沉默之后的结果。这句话来自于一则故事: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回答:"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之后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  相似文献   
7.
"谁轻视法令,必遭灭亡;谁敬畏诫命,必得安全"(箴13:13);"敬畏上主的,必如此而行;谨守法律的,必获得智慧。"(德15:1)在新旧约圣经中,"法律"二字出现了547次之多,其中大部分出现在旧约里。在新约圣经中,耶稣的养父若瑟和母亲玛利亚树立了遵纪守法的模范。耶稣降生后,若瑟和玛利亚按照犹太人的法律,为耶稣行了割损礼。因为根据犹太旧俗,初生的男婴,满8天,应受割损。耶稣开始传教之后,尽管他多次打破了犹太民族  相似文献   
8.
陈龙 《中国宗教》2022,(3):76-77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考证,对元明两代西方天主教音乐传统与我国本土文化传统相遇后呈现出的“入境问俗”现象进行考察,以澄明其本土化实践的史实。一、元代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一)蒙元时期的天主教音乐元朝政府定都北京后,在宫中设“崇福司”专管教中事宜,传教士享有诸如国家俸禄、赐予爵位、不服兵役和减免纳税等特殊礼遇。  相似文献   
9.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10.
尔曼里作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多元的文化类型,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在中国回族多元教派门宦的社会中,尔曼里具有着地域性和教派门宦的特征,其多元的文化类型是回族人多元认同的中国化表达。笔者认为,尔曼里作为一种回族民俗与宗教兼顾的族群行为,其形成的特定场景和历程决定着这一华俗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