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欢度假期。名山大川、宗教圣地,成为许多人饱览畅游、朝拜祈福的重点。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在焚香礼拜中,人们内心多少都会触发对于祖先故人的缅怀、对天地神明的敬畏。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庄严的殿堂庭院、在秀雅的丛林道观,一簇簇红妆艳裹的高香直指青天,  相似文献   
2.
华严学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潮,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文殊师利菩萨①的道场。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的流传,五台山因华严学而更著名于世。这篇短文,拟简要地谈谈华严学与五台山的关系。一《华严经》  相似文献   
3.
王佳 《法音》2023,(5):28-32
毗卢派,全称金顶毗卢派或金鼎毗卢派,亦作毗陵派、毗卢宗,因尊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并带有一定密教特质,明末以来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等地。其兴起,与《华严经》及毗卢佛信仰流行有关。以“毗卢寺”“毗卢庵”等命名的寺庙为数不少。华严宗将毗卢佛作为华藏世界教主。天台宗将毗卢佛视为法身佛,与卢舍那、释迦牟尼佛合称成法、报、化三身。密宗将毗卢佛作为无上本尊,名“大日如来”。  相似文献   
4.
谭睿 《法音》2023,(9):13-17
辽代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总体上沿袭唐制,辽代佛教义学也在继承唐代佛学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代佛教发展繁盛、宗派众多,华严学是辽代佛学中的显学。活跃于辽道宗时期的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是辽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撰有《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六卷。他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华严宗祖师的义理学说,特别是澄观的学说,弘扬华严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前代诸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张,提出了许多义学创见。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研究》1990,(3):3-4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寺庙林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台山研究会于1990年7月24日至28日在五台山栖贤阁宾馆举行了“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代表是:中方代表为,代表团团长、山西省社联主席。  相似文献   
6.
净宗第一经     
魏磊 《佛教文化》1995,(2):14-16
在佛教各宗派之中,净土宗以其“难信易行,横超三界”的特质而卓具一格,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净宗与禅宗双峰并峙,相得益彰。唐宋以后,净宗的力用弥显突出,降至现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乎成为汉传佛教的表征。 净宗根本经典有三经一论。其中。  相似文献   
7.
1991年3月6日,一代名尼通愿法师辞世。初闻通愿法师之名,确曾有过孤陋惶恐的感觉,其传奇的身世与淡泊的一生常令人思无所依,欲说还休。通愿法师俗姓翟,名尧臣,世居山东。祖上并不富裕,其祖父曾以钉鞋为业,膝下子女八人,风雨飘摇,嗷嗷待哺。因山东土地贫瘠,只好拖儿带女,来到黑龙江双城县。其父为长子,名文选,字羲人。自幼聪颖好学,常于砍柴卖菜贴补家用之暇,在本地白财主家的私塾窗外听讲,后为教师周先生发现,见其悟性颇高,孺子可教,便以自己的薪金来供其上学。翟文选果然不负众望,勤苦求学,考中举人。袁世凯时为议员。因不满其窃国专权行为,  相似文献   
8.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9.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收藏着一部经书,名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与一般的经书不同,不是木刻或铅字排版印刷的,而是一位僧人刺血研磨银硃抄写而成。从他发誓抄经那天起,共耗时28载,最后留下这部不朽的抄经。因为有血的奉献,又得到血的结晶,故世称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抄本为《血经》。这部《血经》成书非常讲究。全部经文均抄写在长60厘米的精白宣纸上,每行抄写15个字,字体工整,风格统一,从开篇到结束,一丝不苟,非常庄严。每精心抄写之后粘合15张拆成60页,外用素绫装裱薄樟木板粘作封面,  相似文献   
10.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