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森 《管子学刊》2008,(2):110-112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传世稀少的北齐碑刻,不仅对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还是研究当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相似文献   
2.
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一带民族活动十分频繁,相应地,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显得十分发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在墓葬的壁画、葬具及随葬器物上反映相当明显。北齐时期,山西晋阳为高氏集团的重要统治区域,故而对该地区文化因素的构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看来,正是因为该区域在北齐时期的权重性,所以研究当地如墓葬这类文化载体,对于探讨文化、佐证史料以及填补研究空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北齐统治的28年中,帝王积极建寺开窟,僧人躬亲阐理弘法,民众纷纷捐资造像,致使山西佛教兴盛起来,成为自北魏佛教发展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山西佛教发展中带有较强政治色彩的同时,又不断渗透至大众中去;佛寺林立、石窟成群的同时,又呈现出地域与时间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试论北齐徐显秀墓的祆教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以其恢弘、精美的壁画著称于世,它所蕴涵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使我们对东魏北齐的历史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其中大量的外来文化因素,更是极重要的文化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墓主人的宗教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文从墓葬壁画内容和墓葬现象等方面入手,查找大量历史文献,试图就北齐高官徐显秀的宗教背景及取向作一些探索,从而提示东魏北齐社会的历史宗教环境。  相似文献   
5.
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高洋颁布《废李老道法诏》,令道士剃发出家为僧。此事虽有佛教徒自神其教的成份,但佛道论争与废除道教一事却非伪造。文宣帝本欲沙汰佛道二教,然最终废除道教者,其原因有三:迷信佛教,缺乏政治家气度;指导思想不清,政教冲突为宗教斗争代替;北齐胡风兴盛,且文宣帝饮酒过度患有精神疾病。文宣帝废除道教后,仍然与道士有交往。及至北齐废帝时期,道教势力再次壮大。藏内文献与《资治通鉴》记载文宣帝禁绝道教的影响,有夸大失实之处。  相似文献   
6.
马怀如 《法音》2023,(9):30-34
<正>响堂山石窟,分南响堂、北响堂以及水浴寺三部分,拥有北齐窟12座,代表了北齐石窟造像的最高水平。北响堂在北齐时期名为“鼓山石窟”。其中,北响堂大佛洞规模最大,造像的水平也最能代表北齐石窟艺术的高峰。但是,由于北响堂的皇室开窟背景,以及文史资料中关于大佛洞是高欢或高洋陵葬的记载,使得这座石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本文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视域,深化我们对于大佛洞乃至北响堂三座大窟之间联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巍 《管子学刊》2010,(2):128-128
淄博地处鲁中,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烧制瓷器的地区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利用当地的高岭土烧制白陶器,为瓷器的产生拉开了序幕。商周时期,这里有多处贵族墓葬出土原始青瓷,但目前仍无法确定其窑址。至北朝时期,此地不仅有大量的青釉瓷器出土,而且找到了明确的青釉窑址——寨里窑。青釉莲花瓷尊即是这一时期寨里窑的代表之作。(图片见封底)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9.
北齐的戒杀断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延锋 《佛教文化》2007,(6):121-122
素食是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佛教的独具特色,是佛教徒慈及物命、悲心济世的体现。后世一般都认为中国僧人的断肉食素之风始于梁武帝,这是不无道理的。按印度原意,“斋”在佛教中是过午不食的意思,就是时过正午之后就不再进食。如果时过正午仍然进食,就叫做“非时食”。现在把过午不食叫“持午”。  相似文献   
10.
《广弘明集》卷24收录了北周高僧释慧命与俗家弟子戴逵往还的两封书信,但在不同版本中,慧命书标题中对戴逵的称呼不一致,或称“济北戴先生”,或称“北齐戴先生”,或称“晋戴逵”。在对比各版本的异同,并结合二人书信内容以及明代学者梅鼎祚的考证后,基本可以确定此戴逵并非东晋戴逵,也不是济北人或北齐人,而是南北朝时期由梁入周的名士,并且有极大可能在隋朝建立后被聘为太子僚佐而在东宫任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