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2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6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2.
袁彼得 《天风》1996,(7):34-35
我们确实是软弱的。有时,与别人遇到意见分歧,会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事,并不罕见。神的儿女,在同人共同生活,一起工作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主耶稣心里柔和谦卑(太11:29),为我们作了榜样。使徒保罗劝告以弗所教会:“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相似文献   
3.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黄唏耘 《世界哲学》2004,3(1):29-42
从1956年9月为《神话集》撰写长篇后记《今日神话》(Le mythe,aujourd‘ hui)到1967年初出版《时装体系》(Syst&;#232;me de la Mode),罗兰&;#183;巴特的“符号学历险”正好经历了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巴特全力投入到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及其性别效应,对815名贫困家庭儿童(M=11.75±1.55岁;男生351人)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估,并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了2年共4次的追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多组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在青少年早期呈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2)贫困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初始水平和发展轨迹均有显著的效应,积极关爱型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但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线性下降的趋势;消极控制型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初始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类型,其发展轨迹无显著变化;(3)在性别效应上,适度关爱型组别中女生亲社会行为的初始水平显著的高于男生,且该组女生的亲社会行为下降速度比男生缓慢。结论:贫困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对青少年早期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存在显著效应,适度关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缓冲贫困家庭中女孩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来自山西省太原市和长治市的7所中学的2407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究了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共情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父母低头行为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基本共情可以显著地调节自尊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但不能显著地调节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的资源;(2)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分配情境和分配对象具有交互效应,即相比竞争情境,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朋友偏向效应;(4)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儿童的分配行为理由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焦虑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023名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对父母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育儿压力在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焦虑间起中介作用;(3)儿童行为问题与育儿压力的关系受到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调节,调节作用只在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群体中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对父母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改善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父母育儿压力与焦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自我效能理论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占基  何先友 《心理科学》1993,16(2):109-110
班都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最早出现于他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1980年在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会上,他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自我效能机制》的讲演,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国内对他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介绍文章相当少,尤其是结合教学实践对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探讨的文章几乎没有,本文试做这方面的努力,以求教于同行。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学习理论,一个是动机理论。学习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动机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自我效能理论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