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北京众多学佛小组中的一员,丹丹(昵称)这几天最高兴的事是一位师兄把一本印制精美、装帧上乘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送她结缘。这本她早就想得到的法宝、同时也是北京无数学佛小组初学者的入门必读书,同其它很多学佛者心中的法宝一样,出自一个他们心中耳熟能详的地方——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相似文献   
2.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1):24-30
文章主要分析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和"去欲就仙"的宗教观念对形成这类故事的文学特征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这类小说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传统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陈兵 《法音》2004,(8):3-10
人间佛教自20世纪20年代由太虚大师等提倡以来,经过近80年的研究、实践和弘扬,已经被中国海峡两岸的广大佛教界人士普遍认同,受到社会的好评,影响波及海外,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综观当代全球佛教,即使未明确打出“人间佛教”的旗帜,而其思想内涵和发展趋势,很多与中国的人间佛教之旨不谋而合。事实证明,人间佛教,是深契佛陀本怀、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模式。可以断言,它将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人间佛教虽然重视“人间”———现实人生的改善,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达,或曰“人文精神”的强调,而终归是“佛教…  相似文献   
4.
戴继诚 《法音》2004,(12):15-18
紫柏大师与憨山大师都是晚明佛教复兴运动中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佛教高僧。在晚明佛教四大师中,紫柏与憨山具有相近的性情与宗教关怀,是典型的以出世身做入世事业的禅门尊宿。通观两大师一生行履,可以发现他们一方面对佛教,尤其是禅宗内部的弊端有着深深的忧虑,并进行了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宏飞 《心理科学》2006,29(2):395-397,388
假设入世、出世心理是相对独立的成分,编制了相应的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入世分量表由“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因素组成,出世分量表由“平常心”和“低要求”因素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6.
入世出世心理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19名大一学生为被试研究入世出世心理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平常心对压力和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拼搏精神对压力和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2)平常心对压力和心理症状总分、自卑、网络成瘾、敌对起部分中介作用,拼搏精神对压力和人际过敏、抑郁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拼搏精神与平常心能缓减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培养拼搏精神和平常心是应对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中国化不应被片面地理解,佛教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精神不应在人间佛教的推展中被忽视。在当前有关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与契机性的被强调相比,其契理性似乎略显不足。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真正贯彻太虚法师当年提出的契理契机原则,是人间佛教在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和佛教经典来看,佛教出家的根本精神是出世,出世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个人从污浊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而大乘佛教的出家思想则是以世出世不二为基础的,是以心出世与行入世相结合为特点的。这种思想启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这一点在我们的现代管理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须菩提言:有世间檀那波罗蜜,有出世间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世间、有出世间。  相似文献   
10.
迟帅 《中国宗教》2015,(4):68-69
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系统探讨了佛教学术传统在欧美的大致发展轮廓后,李四龙教授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出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叙论结合,介绍了亚洲佛教自19世纪伊始在美国发展和学术探讨的过程。本书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