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认知能力与社会偏好存在紧密的关联。文章简要回顾了经济决策理论从理性模型到有限理性模型和社会偏好模型的发展进程,论述了人们理性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并进一步探讨理性认知能力与社会偏好的关系。对人类以及灵长目动物的研究显示,有限理性可能是由根源于演化的适应性机制所导致。人类不公平厌恶的起源、个体公平能力的发展规律和表征公平的大脑结构上的证据表明,理性认知能力能让人更好地抑制自私性,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相似文献   
3.
资源两难问题的研究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多人社会两难问题的基本范式之一,近年来资源两难问题引起了包括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内诸多领域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资源两难问题的定义、特点、研究意义并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Samuelson和Messick于1994年提出的资源两难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忽视了对不确定性的研究等。文章最后指出了近年来有关资源两难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学界的发展,并提出了对以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直觉决策是以决策者经验为基础的无意识的决策过程.现代战争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要求指挥员在战场当中要善于利用直觉进行快速决断.受到决策的双系统理论以及再认启动决策模型思想的影响,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直觉决策在制定作战计划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培养指挥员直觉决策能力的方法,作战条令中也逐渐融入了直觉决策的理念.美军的研究发现和实践结果不仅揭示了基于经验的直觉决策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而且对我军培养适合于未来战争的优秀指挥人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判断形成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许多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诸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这有助于理清不同因素的作用,但却难以构建道德判断形成的理论框架。文章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了道德判断形成的五个经典理论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成果梳理了道德判断形成中理性、情绪、认知、直觉和推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构建了以直觉和推理为基本路径,基于规则的认知和情绪为调节因素的道德判断形成的理论框架。现有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在该框架下均可以的得到较好的解释。同时,根据该框架,建议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应当注重对影响因素的分类以及对实验情景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航空决策指在航空飞行驾驶过程中,飞行员面对特定情境做出最佳决策时的心理过程。情景评估和风险评估是航空决策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个体认知因素、疲劳和动机因素以及知识经验的限制会导致不良航空决策,组织压力和社会因素则通过混淆飞行员对飞行安全的看法间接影响航空决策。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重视构建更合理的航空决策模型,从辩证的角度全面看待知识经验与飞行安全的关系,加强对动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团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与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与心理学王辉,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012)[摘要]*GDSS是以完成联合决策活动为目的的计算机支持系统,自80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DSS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由于GDSS最终是给人用的,尤其是为人的决策这一复...  相似文献   
8.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 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 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往往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 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 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 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 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 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 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 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 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 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 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 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 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 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 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 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先前研究表明,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越多则拖延行为越少,但情绪调节影响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仍不清楚。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认为拖延与否主要取决于任务厌恶与结果效用之间的权衡。因此,情绪调节可能是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或提升结果效用来改善拖延。为探明此问题,本研究选取高拖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积极重评组(34人)和无效策略组(34人),对两组被试进行了为期7天的经验采样法的纵向追踪(共14次)研究。结果发现:(1)后测中积极重评组执行意愿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2)后测中积极重评组任务厌恶显著低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后测中积极重评组结果效用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3)任务厌恶降低量中介了情绪调节对拖延改善程度的作用,而结果效用提升量不能中介此作用。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主要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来提升执行意愿,从而降低拖延行为,这为从情绪调节角度干预拖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验1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研究范式,探究被试对模糊的厌恶倾向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决策策略。结果发现:被试对确定选项和模糊选项的选择存在差异;在肯定形式下倾向于确定选项,而在否定形式下则倾向于模糊选项,采用了利益最大化策略。实验2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变式,通过操纵概率和任务类型,发现:模糊决策具有情境依赖性,并非任何情况下个体都厌恶模糊。当风险选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获胜机率比较小时,人们会偏向模糊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