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立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被誉为"把美国带进流水线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位大老板,他在细节方面的苛求,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1913年7月,福特曾向德国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订购了一批价值2000万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在签订购买协议时,他向对方提出要求:这批零件要装在木箱子里,木箱的大小尺寸、木板的厚度、木板的结合、螺丝钉的大小、结合的位置都必须按照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和情绪理论, 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广告诉求对品牌认同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 我们发现对于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能力广告诉求更能提高品牌认同感, 而对于相依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热情广告诉求则更有效; 同时我们也验证了广告诉求到愉悦感到品牌认同最终到购买意向的因果链模型, 并确定了企业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振中  李晓君  刘福  Haipeng 《心理学报》2020,52(11):1352-1364
外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因此而导致的成败案例都很普遍。如何进行外观创新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独特性需求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及自我建构理论,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而言,高外观新颖性能引发独特性需求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对于相依型自我建构而言,低外观新颖性则通过降低社会风险感知从而提高购买意愿;同时,本文也确定了产品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对于实用品,所有消费者都对低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享乐品,所有消费者都对高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4.
物质成瘾与反转学习损伤密切相关,成瘾者往往不能灵活地适应变化的刺激—结果的联结,这可能进一步加剧成瘾者的物质使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物质成瘾者的反转学习相关的腹外侧前额和背外侧前额等脑区激活异常,这些异常与成瘾者的冲动性和强迫性有关。此外,个体的反转学习能力对其成瘾行为具有一定预测性。今后应增加对不同类型物质成瘾者的反转学习脑机制及物质相关线索对成瘾者反转学习影响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探讨成瘾者的冲动性和强迫性对其反转学习的调节及个体反转学习能力对其成瘾行为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的权力感与冲动购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菲  朱华伟 《心理学报》2016,(7):880-890
本文探究消费者的权力感对冲动购买的影响。通过3组实验研究发现,权力感影响人们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冲动购买意愿,其机制在于高(低)权力感的人面对实用品(享乐品)有更高的信息加工流畅性;进一步,当高权力感的人具有享乐目标时,他们反而在享乐品上表现出更高的冲动购买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敏学  王薇 《心理学报》2019,51(5):612-624
既有文献对消费者延迟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决策复杂度、决策者特质或情绪, 少有对决策场景进行深入探讨。互联网购物时代, PC端与手机端已成为重要的消费场景。针对手机端是否会加快消费者决策过程的问题目前也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本文引入决策双系统理论, 力图解释以往看似冲突的结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模式, 不仅会受到决策任务(产品价格)的影响, 还会受到决策场景(购买终端)影响。当场景与决策任务使消费者启动的思维模式相一致时, 会提升决策流畅度, 降低延迟选择。本文发现, 移动端(PC端)与低(高)价格产品更容易激发相容的经验性(理性)思维, 降低延迟选择倾向。反之, 则会同时启动两种相左的决策思维, 增加延迟选择倾向。本文从场景启动与价格启动视角, 将以往消费者单一的决策思维模式, 拓展到多因素启动的思维模式相容性问题; 同时本文通过探究延迟选择问题, 对价格策略与场景化营销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年老化伴随着风险承担倾向的改变,而决策行为受冲动性的影响是否受到年龄的调节尚不清楚。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任务以及Barratt冲动性量表,考察老年人风险承担在自我报告和决策行为上的改变。结果显示老年人在剑桥博弈任务中更加风险寻求而在模拟充气球任务中更加风险规避。同时冲动性可以显著预测模拟充气球的行为,且该预测受到年龄的调节。研究结果提示,老年人并不是单一的更加风险规避或者风险寻求,而是与任务特异性相关。同时,冲动性可以较好的预测年轻人的决策行为,而对老年人的决策行为没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1406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冲动性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之后,婚姻冲突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攻击行为;(2)不良同伴交往在婚姻冲突与攻击行为关系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对中介路径"婚姻冲突→不良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比率偏差现象的研究都是以小概率事件作为研究材料,而网络购物中的普遍高好评现象为研究大概率事件中的比率偏差提供了机会。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通过操作好评绝对数量和产品卷入度,考察了网购中好评状况对消费者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是否明确标明好评度信息,网购中的比率偏差现象都存在;相对于认知经验自我理论,心理距离理论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上述大概率情景下的比率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