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眼动技术,以BMI指数处于正常范围的女性为被试,考察特质自我控制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训练在改变注意偏向强度上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对于高热量食物线索,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表现出了更强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有效降低了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对高热量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上述结果表明,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个体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能有效改变个体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高特质攻击个体对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及其电生理机制,本研究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选取高低特质攻击个体26名和27名为被试,采用面孔识别范式对高低特质攻击个体识别威胁面部表情时的ERP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愤怒、恐惧表情上,高特质攻击组在N170成分的潜伏期都显著短于低特质攻击组;在愤怒、恐惧表情上,高特质攻击组在P200成分的波幅都显著高于低特质攻击组。这表明高特质攻击个体对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的识别具有高度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体现在面部表情识别的早期和中期阶段,而非晚期阶段,即高特质攻击个体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就对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进行优先注意;在中期的注意阶段,高特质攻击个体可以很好地确认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感恩对初中生合作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追踪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究了特质感恩与内在的合作倾向,状态感恩与外在的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女生的特质感恩、人物取向感恩显著高于男生;初一下的合作倾向显著低于初一上、初二上时期;(2)初中生的特质感恩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合作倾向,状态感恩的唤起会增加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结合多源干扰任务(MSIT)范式来探讨特质自我控制个体的认知神经机制。考察了高、低自我控制者各26名在MSIT任务上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控制者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自我控制者。在MSIT冲突条件下,高自我控制者的N2和P3(LPC)波幅比无冲突条件更大。结论:高自我控制者较低自我控制者处理冲突干扰更慢,需要的注意资源较多,激活前额叶中部脑区。  相似文献   
5.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篇研究主要想说明希望特质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主要从这样几个个方面进行论证,从希望研究的理论层面:有Snyder的希望理论;从希望特质的探索性相关研究方面:希望与压力、焦虑、抑郁;从希望特质的探索性应用研究方面:儿童、青少年希望特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物质成瘾与反转学习损伤密切相关,成瘾者往往不能灵活地适应变化的刺激—结果的联结,这可能进一步加剧成瘾者的物质使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物质成瘾者的反转学习相关的腹外侧前额和背外侧前额等脑区激活异常,这些异常与成瘾者的冲动性和强迫性有关。此外,个体的反转学习能力对其成瘾行为具有一定预测性。今后应增加对不同类型物质成瘾者的反转学习脑机制及物质相关线索对成瘾者反转学习影响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探讨成瘾者的冲动性和强迫性对其反转学习的调节及个体反转学习能力对其成瘾行为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漱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457-1465
孤岛能力是个体在一般能力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某一个或几个领域表现出来的与其整体能力极不匹配的超常能力。令人惊讶的是,人类近一半的孤岛能力产自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本文系统回顾了孤独症孤岛能力的特征、传统的各种心理学解释和当前最有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发现:脑病理性优势假说和孤独症特质假说。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脑优势中心的转移和混乱的大脑连接可能是孤岛能力产生的前提,而特定技能的遗传和后天的反复练习则是孤岛能力得以强化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