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环 《法音》2012,(10):49-55
农禅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孕育于东山法门时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坐作并重",完成于马祖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普请法"。农禅将禅僧生活、生产劳动与参禅修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僧团生存自养问题,又不影响禅修与宗教生活,因而适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  相似文献   
2.
他并没想过要将一座小小的茂林寺建成一处农禅并重的道场,他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僧人,能够像祖师们一样将农耕当作佛事,他总算没白做了一世和尚。他也相信,在这样的耕作中,他有限的生命必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天然函昰禅师是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的高僧,在他的弘化下,曹洞宗风大振,僧俗奔凑如云。本文从函孟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和圆满的见地,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范围。  相似文献   
4.
百丈怀海禅师禅风的主要特点是在生活中、劳动中启发学人,充满了农禅生活的盎然情趣。他对于禅宗史上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则往往站在中道的立场,采取灵活的态度。如以"不拘文字"代替"不立文字",以"不昧因果"代替"不落因果",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他启迪学人开悟的手段,承马祖的峻烈作略,也采用"棒喝"方式,而最特别的是用"百丈下堂句",体现其别出心裁,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辨与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从批判义利之辨是“古典的陈旧课题和话语”的观点出发 ,指出义利之辨是古往今来一切伦理学所寻求正确的价值观所必须开展的伦理思维活动 ,并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义利之辨 ,探讨了义利之辨与社会主义义利观之间的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义利之辨 ,才能真正形成义利并重和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6.
管仲与《管子》农商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变法,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管子》一书虽然假托管仲之作,但却与管仲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政策有很大的差别.《管子》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的《国蓄》、《海王》、《揆度》、《地数》、《国准》、《轻重》诸篇等皆表现出强烈的重视农业、抑制私商、国家专卖思想,这种思想被战国、秦汉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9,(6):210-213
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在思政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招生宣传、心理健康方面,都遇到新的挑战。本组笔谈聚焦新媒体、大数据对当代中国高校的影响。史国君用调查数据表明,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认知总体正确、政治认同度较高、政治实践参与较积极,但政治信仰教育、网络政治信仰教育方式等方面还亟待创新,建议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多方位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赵亮等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动因和依据,尝试在课程体系方面促成二者的融合;石沁禾认为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飞速发展的趋势下,要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高等教育亟须探求"商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唐玉生认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传统粗放型招生宣传模式的不足,而基于历史数据及动态数据分析的招生宣传模式,为精准化招生提供了可能性,为高校高质量招生宣传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季海菊关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认为教育理念的落伍、数据素养的欠缺以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不足,都弱化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力、感召力和控制力,构建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确立大数据理念,整合教育团队,开发数据平台,加强子体系建设,将大数据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而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于荀子美学思想的探讨多是从其“乐”论出发,而对于“礼”论中隐含的审美思想发掘不够。实际上,荀子的“礼”论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首先荀子将“礼”奠基在人的丰富感性基础之上,将生命本身的存在作为价值建构的原点,表现出对于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尊重;其次荀子认为与“礼”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是以具体而物化的形式恰当地表现了人存在的各种生命情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是对于人类生命情感的美化和装饰;最后“礼”的最终的目标和价值在于通过“行义之美”,构建一个“美善相乐”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不仅具有伦理和谐的意味,还具有审美大化的韵味。荀子的“礼”论不仅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22,(11):38-39
近年来,台州市积极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放大佛宗道源优势,通过坚持政治引领、注重文化润教、深化讲经讲道、突出示范带动、实施学教并重、拓宽服务广度等举措,建立一批宗教中国化理论研究基地,培育一批宗教中国化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8,(9):34-36
历史上,江西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就作出了积极贡献。佛教“农禅并重”发源于江西,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生在江西,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江西。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期间形成“南昌传教模式”“利玛窦规矩”,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