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也谈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谢皙子《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11期刊登王兴中等同志的论文《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异同辨析》(以下简称《辨析》)。该文将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因素”进行并列性对比,认为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李嶷 《中国宗教》2012,(5):67-69
法不孤起,仗缘乃生,佛教就是在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适应中传承与弘扬。杭州市佛教协会的这些探索,其实是中国佛教界自身建设的缩影。而佛教僧团,也就是这样在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适应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内拉·拉森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侧重写混血儿的生存状况及其挣扎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熟练运用反讽艺术来进行人物刻画,推进情节发展和深化小说主题。反讽的运用也使得这部小说更有吸引力,更深刻,更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中国情境下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的区分。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外显层面被试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是独立的结构;女性被试的关系自我水平要高于群体自我。研究二通过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T-IAT)发现在内隐层面,相对于群体自我,中国情境下的被试具更倾向从人际关系角度定义自我。同时,研究二也发现外显关系自我和内隐关系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外显群体自我和内隐群体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最后,文章讨论了研究对自我建构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8.
面孔的内隐识别和面孔失认症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云  沈政 《心理科学》1993,16(6):359-362
以往的面孔识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被试外显行为的研究和分析上,例如:被试能否进行熟悉度判别、能否进行身份特征的匹配以及姓名的提取等。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仅靠这种外显的行为参数似乎不足以说明面孔认知过程中的加工机制,尤其不足以充分展示面孔失认症病人可能保留的对面孔的无意识加工。因此,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的研究——内隐识别方法应运而生,而且预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有可能谱写人类面孔识别机制的新篇章。一般来讲,面孔失认症病人都不能再认出以往熟悉的知名人士或亲戚朋友的面孔。但是  相似文献   
9.
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蓓晔 《心理科学》1997,20(3):226-229
本研究对青少年后期的中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特征作异质分析。实验一,让198名17—18岁的独生子女被试接受内外控制中心县表的测试,结果发现,“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女”较具“外控者”的特点。实验二,教师和8位同伴用一个自我中心─—社会性量表评估实验一的每个独生子女。同伴评估表明,“非明确倾向独生女”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表现出比较强的合群愿望;而“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教师评估却未反映出性别因素和明确倾向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实字、虚字、与被试自身相关字三类汉字作刺激材料,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喜好判断任务)进行匹配,考察了被试对不同类别汉字在两种测量方式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实字和虚字间在各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性汉字和自我关联汉字都在直接测量的两种注意水平间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时未产生显著差异;“拥有效应”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当自我关联汉字处于注意焦点以外的位置时,直接测量出现了反转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