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烂漫的生活空间下,我们开始学着欣赏,而不是厌恶。全面开挖资深创意家脑壳下的灵感库,透析他们心中的广告与创意。这里提供给你最多的妙想思路,让现实勾勒出想象的细节,我们看得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都隐藏着新鲜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也谈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谢皙子《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11期刊登王兴中等同志的论文《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异同辨析》(以下简称《辨析》)。该文将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因素”进行并列性对比,认为他...  相似文献   
4.
李嶷 《中国宗教》2012,(5):67-69
法不孤起,仗缘乃生,佛教就是在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适应中传承与弘扬。杭州市佛教协会的这些探索,其实是中国佛教界自身建设的缩影。而佛教僧团,也就是这样在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适应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内拉·拉森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侧重写混血儿的生存状况及其挣扎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熟练运用反讽艺术来进行人物刻画,推进情节发展和深化小说主题。反讽的运用也使得这部小说更有吸引力,更深刻,更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中国情境下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的区分。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外显层面被试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是独立的结构;女性被试的关系自我水平要高于群体自我。研究二通过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T-IAT)发现在内隐层面,相对于群体自我,中国情境下的被试具更倾向从人际关系角度定义自我。同时,研究二也发现外显关系自我和内隐关系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外显群体自我和内隐群体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最后,文章讨论了研究对自我建构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任继愈先生以93岁高龄离我们而去了。我结识任先生的时间不长,是从1997年无神论学会重建时开始的。12年的接触,任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9.
张嘉玮  罗晓红 《心理科学》1993,16(5):285-290
本文以问卷法考察初二、高二和大二学生自我肯定性的发展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自我肯定性的发展随年龄增长经历了“较肯定——较不肯定——较肯定”的过程且无性别差异。2)高估自己的人比低估者更倾向于自我肯定。3)主观上他人对己的看法比客观上他人对已的看法对己影响更大.主观上认为他人对己看法的分歧性越大,对自己越肯定。  相似文献   
10.
面孔的内隐识别和面孔失认症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云  沈政 《心理科学》1993,16(6):359-362
以往的面孔识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被试外显行为的研究和分析上,例如:被试能否进行熟悉度判别、能否进行身份特征的匹配以及姓名的提取等。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仅靠这种外显的行为参数似乎不足以说明面孔认知过程中的加工机制,尤其不足以充分展示面孔失认症病人可能保留的对面孔的无意识加工。因此,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的研究——内隐识别方法应运而生,而且预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有可能谱写人类面孔识别机制的新篇章。一般来讲,面孔失认症病人都不能再认出以往熟悉的知名人士或亲戚朋友的面孔。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