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地母观念形成于史前时期,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宗教意识的源头之一。地母被塑造为创造世界和万物并且造人造神的造物主。《地母真经》应当归入民间宗教经典之列,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融合有三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道教内丹术对中医命门学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自《内经》、《难经》有关命门的论述以后,道教丹经对命门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命门位置、形态及功能等基本概念。元气说与心肾水火相结合而产生了命门水火这一概念。本文意在对命门学说形成之前,对相关历史时期丹经著作中命门相关位置、功能的概念变迁作初步研究,从而揭示这一变迁过程中道教内丹术的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耀庭 《中国道教》1984,(15):63-69
柳存仁(1917-)教授是澳大利亚的华裔学者,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退休后被续聘为该校名誉研究员。祖籍山东临清,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国文学系,后于美国获博士学位,发表过许多有关中国文学史和诸子思想的论著。六十年代中期起,柳存仁对道教、《道藏》、特别是明代道教史和内丹术作了广泛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国际道教学术研究人士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内丹术,道教研究界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即认为唐宋内丹道的兴起源于外丹烧炼服食一再失败,终于难以维系,不得已转向内化,更有学者明确指斥内丹术不过是一种"匿名的拼接"。①显然,这是从无神论的视角出发基于理性对道教修炼史做出的推断。可是,合逻辑的是否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或者,有没有可能竟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科学的真实",另一种却是"信仰的真实"、"体验的真实"?不管学术权威们怎么说,在内丹实修者那里,内丹术却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道教发展至唐代出现兴盛之势,这与李唐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和支持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自隋朝统一南北之后,道教各派间得以更广泛的交流也是原因之一。如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指出:"隋的统一打破了地域分割,为融合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唐承隋而继续推进融合,带来了道教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 ,道教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是主张形神统一、形神不离的。与基督教的灵肉分立和佛教的形灭神不灭之说比较而言 ,这可说是道教形神观的一个特色。不过应注意 ,道教的形神观有时呈现出很特殊的表现形式 ,若不加以辨析 ,极有可能对道教的形神观产生误解 ,即认为道教并不是一贯主张形神不离和形神统一的。比如 ,道教内丹术所体现出的形神观念就是如此。我们在此试对其加以简要分析 ,目的是证明道教的形神观虽然表现形式有异 ,但始终坚持了形神不离和形神统一的立场。道教既然主张形神不能相离 ,就必然以某种方式将二者合在一起。在道教中 ,…  相似文献   
8.
自两汉以来,道流方士中出现了许多精通气功与内丹术的高士。如汉昭帝时人张微子,“受服雾气之道”,能散形之室,与云雾合体。九灵子皇化,“得还年却老、胎息内视之要”。黄卢子葛越,“甚能治病,千里寄姓名治之皆愈,不必见病人身也。善气禁之道,禁虎狼百虫皆不得动,飞鸟甲得去,水  相似文献   
9.
内丹术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内丹术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把意识集中在“天心”(即两目之间的位置),自我观察和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方法。荣格认为,中国的内丹术是一种有助于意识与无意识对话,消除冲突的艺术,这仿佛是一个意识或人格重生的过程。一些人把内丹术解释为“气功”,把心理调节的技能解释为物理的疗法,把自我的调节或内隐的行为解释为向外发送的疗法是一种文化性的错误路线。  相似文献   
10.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