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两种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分割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璀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在西方文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判断力批判》中分析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的分析。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认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二个契机是"量"的契机,即所谓"无概念的普遍性";第三个契机是"关系"契机,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契机是"模态"契机,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康德比前人更能充分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立,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高燕 《现代哲学》2017,(2):108-114
"无世界性"是阿伦特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诊断。受海德格尔的影响,阿伦特在对人的存在的"无世界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孤立"、"孤独"和"隔离"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阿伦特发挥康德关于鉴赏判断力的理解,提出政治判断力在现代社会中重构人的"世界性"的重要意义。这种判断力正是使得世界之公共性成为有意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一种作者称为"3B"立场的普遍主义观点.这种立场能够既解释命题对环境的超越性,又不否认环境的多元性和对命题的建构性.作者没有采纳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以便协调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作法,而是用"范例的力量"轴枢其间,得到一种以重新解释了的"共通感"概念为核心的实质性的普遍主义.它与其他普遍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承认后现代对基础主义的质疑;对现代哲学中无法落实的普遍主义原则,它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人类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和提升的普遍的直觉,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价值多元主义者,伯林对人类生活中的决定论理念的反对与他对道德生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凸显为伯林根据选择活动来认识人性的构成。伯林认为价值虽然受文化所限,但反映人类基本需求的价值通常是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这种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道德范畴"并非倚仗形而上学的庇护,而是体现在欧洲文明共同的历史和语言以及思想之中。自由作为人类所需的"基本道德范畴",伯林并没有简单地在自然层面和传统层面予以区分,而是在这两种层面之间设定一种价值缓冲的范畴——亦即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价值并不具有永恒性或与基本价值相类似。同时,伯林也意识到对人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用法的理解,对伯林而言,一种合适的以基本道德为基础的理念通常被认为是和需要基本道德规则支撑的"共通人性"相类似。  相似文献   
7.
对濠梁之辩的再理解,可以贯穿论辩始终的“安知”作为焦点和枢纽,重在分析“安知”的多义性传递的文本意图。这场论辩意在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异见的问题,惠庄对此有着不同的选择,惠子用“辩”对待不同的知识系统,庄子则强调他们的共在与共通。文本透过“安知”的多义性在论辩过程中的有意启用,一方面进行劝诫,反思以惠子为代表的战国以来“以辩饰知”的名辩思潮的局限性;一方面提示知识的多样性,乃至世界和事物的多样性的问题,寄希望于谋求知识的共在、共通及对世界和事物的本来属性的尊重和遵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