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老子》10章“载营魄抱一”的诠释,是老学史上的一段公案。它曾被古人视为“谜语”“隐语”,人们对它有着五花八门的解释,诸如魂阳魄阴、魂在肝魄在肺、神载魄抑或魄载神、形神相守不离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法演禅师是中兴临济宗的一代大德,其禅风的最大特点是以临济、赵州等古德为格则,唯以本分事接人,从不不打葛藤、绕弯子,令学人在倍感自然亲切、简洁径截、干净利落的同时得到启发和受用。而他提持这种禅风的前提,则是他本人抵死参究公案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皮栲栳禅思想。  相似文献   
3.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者的立场和身份问题,一直存在着所谓"局内人信条"。具体到宗教研究领域,研究者大体来说有两类,即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前者出于局内人视角,其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研究本身是否对信仰者的信仰与宗教修行有所帮助,这种研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后者出于局外人视角,其研究立足于现实,局限于一定的时空,更关注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所以,进行宗教研究时,明确研究者的身份以及研究立场至关重要,这便是所谓"局内人信条"。在分析"局内人信条"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佛教中的感应故事研究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对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岐派禅师继承黄龙派的革新运动,用唯一的“理”来消解公案的差别性,实现了公案的平等化。在此过程中公案的具体意义不断地被抽空,出现了“悟”的纯粹体验主义。这些动态为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出现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6.
禅门公案的性质、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公案是禅师获得禅悟体验的成功的典范文献记录。禅门公案具有经典性与权威性。公案成为禅宗思想与实践在历史发展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参禅者正是通过公案才得知正法所在 ,才获得了修行实践的目的性与规定性 ,禅的真髓与方法也由此而得以展示与传达。一方面公案成为启悟学人 ,传达禅的真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公案成为一种勘验、衡量禅悟的正确性 ,禅悟的有无、深浅的标准、尺度、依据。  相似文献   
7.
崔海鹰 《孔子研究》2012,(5):127-128
<正>由黄怀信先生主著、其数位学生参与的《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一书,是一部以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为切入点,对相关"伪书"问题进行反思、辨证的新著。该书是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列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并于2011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近代"古史辨"运动中,《周易》、古文  相似文献   
8.
公案是禅宗教育的独特方式之一,在参公案的过程中,参公案者达到“开悟”前的确存在元认知的作用.禅具有最大统一,纯粹直观,无住生念,无我执、法执等特点.而元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的,执念有住,不能纯粹直观.本文根据元认知及禅的特点,初步分析元认知在参公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相似文献   
9.
佛教艺术内涵在中国佛教传播初期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的概念并探讨其内涵,认为除动态和主动两大特征之外,归纳出场面、情景、情节三大要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课题客观上都是围绕佛教表现艺术而展开的,但是由于没有佛教表现艺术的整体理论框架,因此处于分散的和不自觉的状态。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中,有关研究范畴被自觉地纳入一定的理论体系而予以论述解析。为说明佛教表现艺术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价值,本文特别以最常见的东汉楚王刘英奉佛史料为例,在前人并未充分注意的历史现象细节中揭示其所透露的重要信息,力图使读者对历史真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是孔子论礼的重要命题,它讨论的是学习礼经书本和践行礼容威仪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君子的品德修养问题。经过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不断阐释,该命题的文本面貌与微言大义均发生变化,并对汉初今文礼学思想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末,刘歆对该命题加以利用,在《七略》礼类小序中将"礼经"概念由《仪礼》改换成《周礼》,郑玄、孔颖达相继坐实,终成学术史上一段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