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4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秦汉时期的男女观和制度,“房中”词义的衍变,阴道著作和阴道家,阴道佚文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对西汉阴道作了考述。指出:乐而有节是阴道的主要原则,怡情养性,健康长寿是阴道的主要目的。而“房中术”一词不是道教创造的,也不为道教所垄断。  相似文献   
2.
中道公元前589年7月的月圆日傍晚,太阳西下,明月同时升起,在荫凉的鹿野苑仙人住处,佛陀对他们说:诸比丘!出家人不应有此二种极端。何等为二?纵欲为低等、粗俗、世间、卑劣,有助于伤害;自我折磨乃痛苦、卑劣有助于伤害。诸比丘!如来理解之中道,避免此二极端,具备视野与知识,导致安静、证悟、菩提与涅槃。诸比丘!何为中道?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吾师道与佛相应,②念念无为法法能,③口藏宣传十二部,④心台照耀用千灯。⑤尽离文字非中道,⑥长住虚空是小乘。⑦少有人知菩萨行,⑧世间只是重高僧。⑨注释: ①《赠草堂亲密上人》诗: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99卷《僧部》,因不知何人所作,是书标为“前人”。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周季,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780—841),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元和二年(8O7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谒清凉国师,执弟子礼。  相似文献   
5.
正弘扬传统文化,道教界要坚持正信正行,发挥道教的正能量。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的教理教义进行梳理,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让古老的道教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  相似文献   
6.
在著名的道书《性命圭旨》中有一句“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的话,而传统道家的理论则是白虎在西青龙在东──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常识,《性命圭旨》连这常识都不具备,究竟是含有深意还是印刷错误,便成了桩有趣悬案。 《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与写书作者也是悬案,普遍认为是明代书,在清末变得大大有名,至于书的作者,有的版本标明是尹真人高弟子,这位尹真人究竟是谁,他的高弟子究竟是谁,便不得而知了。有的版本说尹真人又被称为尹蓬头,不过多了一个外号而已,至于那位高弟子,有的版本说是黄元吉。 史书上的黄元吉生平可简约…  相似文献   
7.
葛洪《抱扑子外篇》卷五之《君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君臣"治国执政之道。葛洪的"君道"治政思想具有独特见解和系统观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儒道治政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当时被编入《礼记》之中,与其他各篇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以致湮没了数百年而未能引起注意。自唐代韩愈表彰以来,《大学》才逐渐受到重视。尤其经过程朱的推崇,其渐渐由《礼记》中的一篇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成为与五  相似文献   
9.
大道洞玄,深不可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大寰宇内,遍处皆是;往古迄今,无时不在。包罗天地,化育群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咸赖以生。天子皇权,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背道则亡。道物混融,如同水波,水波一体,道物不二。  相似文献   
10.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