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崔璨 《法音》2021,(1):67-70
僧衣,是有着较为严格的制式规定的。纵观历代的佛教服饰,从形制到穿着方式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探讨。关于僧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佛教造像的服饰,而缺少对现实中僧人服饰的研究。本文从现代设计的角度,结合图像学、文化史、艺术史来研究北宋这一时期僧衣的形制。北宋时期社会的包容性和对人本身的重视在僧衣上亦有特殊的体现,这其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对当下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4,(5)
正本刊讯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为本师释迦牟尼佛诞辰吉日,杭州市佛教界举行2014"东南佛国·杭州"托钵行脚——福慧行大型佛教慈善活动,再现佛陀时代比丘僧团的托钵行脚生活。灵隐寺"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揭牌仪式也于当日正式举行。早上八点半,在市佛协会长、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及副会长定本法师等诸山长老的带领下,灵隐寺法师与杭州市属各大寺院法师、杭州佛学院学僧  相似文献   
3.
清源 《佛教文化》1994,(2):26-28
主持寄语 收到这份从某个著名的海滨城市寄来的稿件——《第一次受供养》,我颇费踌躇:一方面,觉得是真和尚写真实的心路历程,既可为天下几多新戒比丘比丘尼鉴戒,亦能为俗家人真正了解和尊重佛门弟子提供一种沟通之桥,应当刊布;另一方面,又感为难:主角毕竟只是新戒青年比丘,似乎远不够“法门龙象”的标准,放到这个栏目合适吗?  相似文献   
4.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口的这幅对联,如今已流传天下。每逢看到这一名联,朋友,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反正,我的心情是很欣欣然,又很不满意。欣然无须多说,这大白话的意思妇孺皆知,赞美咱们湖楚地方的人嘛!不满意呢,是不满意那后半句——“于斯为盛”。  相似文献   
5.
一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佛陀为使僧人与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僧人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于是规定僧衣应染成"坏色"(颜色不用上色或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称为"袈裟"。此外,在制作上,僧服要由破碎衣片修补缝缀而成,所以称为"衲衣",寓意少欲知足,远离世间的荣显。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袭印度的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单是三衣(或者五衣)显然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