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性 《法音》2006,(9):35-37
佛教团队中,大而分之,有两种师徒关系。一为僧团中的师徒关系,一为僧伽与俗家弟子的师徒关系。虽然宗教的本质不变,其师徒关系的本质也不变,但佛教是不断自新的宗教,师徒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也显现不同的特征。时间进入21世纪,今天的师徒关系该怎样才好?探索过去,知道现在;总结现在,预知未来。本着忠于佛教根本精神,结合当代佛教界内外因缘的实际,本文拟就新时期应该具有的良好师徒关系内容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以期巩固佛教中具有优良传统的师徒关系,并随时代之机,构建新型的师徒关系,尤其在僧俗之间。从而拓展僧俗之间的沟通渠道、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他是个怪人,程朱理学帮助他走上仕途,后来,他站在理学的对立面,向传统的儒学礼教挑战;他辞官不做,归隐园林,过起亦僧亦俗,僧俗不二的居士生活。人们以他为“异端”,他以“异端”自居。他是谁?他就是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珠漫谈     
觉真 《法音》2005,(9):26-34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义,会对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飨读者。一、古印遗风———佛珠的起源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一)pqsaka-m qlq,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二)ak2a-m qlq,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三)japa-m qlq,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四)ak2a-s[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而梵语m qlq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  相似文献   
5.
栗强 《法音》2001,(10):37-38
本刊讯9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梵宗寺隆重举行佛像开光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代表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有关部门领导莅临祝贺。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各界嘉宾数百人,以及来自日本名古屋日泰寺的鹫见洋一法师等国际友人,与当地僧俗群众5万余人参加了开光法会。上午9时30分,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务长、梵宗寺寺主、第五世丹迥·冉那班杂活佛主持下,全寺40余位喇嘛集体诵经。下午,丹迥·冉那班杂活佛为数万信众摸顶加持。来自承德普宁寺的20余位喇嘛进行了藏传佛教金刚驱…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时,海内外客人至五台山的道路有东、西、南、北四条。其中,南路有三个大门,一是济胜桥,二是阁子岭,三是阳岭。原来,每个大门附近都有一个具有接待性质的寺庙,可惜,现在仅存阳岭旁边的尊胜寺了。幸有,好客的五台县僧俗,为了方便游人休憩,饱览五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  相似文献   
7.
一位僧人告诉我,他是绝食一周后,母亲眼看着自己快死了,才同意他出家的。从更大的范围看,更多的僧尼是瞒着父母亲友剃度的,父母知道后大多痛不欲生,有一位部队团级干部甚至动用警察企图抓回出家的女儿……出家人与父母亲友的紧张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引起重视。佛教界及其出家人中有许多新情况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只有通过宗教改革,当父母不再反对子女修行,人们看到僧尼不再好奇的时候,中国佛教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僧俗关系的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大小乘佛教的不同思想,即对"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不同强调、戒律的不同理解等;其定位涉及到两大维度:一、住持佛教的重任,二、修行解脱的优先性。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所有教法以出家为教导核心,确立"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同时亦有部派提出"胜义僧"、"在家阿罗汉"等引起冲击。大乘佛教以"广度众生"为实践目标,在"僧俗平等"为基本模式,但是不同经典系统亦有"尊僧"与"抑僧"的立场差别。  相似文献   
9.
戒是如来利生的训诫,是建立僧团的根本,而僧团则是佛教信仰的三要素之一,因为有戒的约定,僧团依之而和合安住;以戒来约束僧团,规范僧团的行为,这是佛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信众,制定不同的规范,所以戒分大、小二乘,僧俗  相似文献   
10.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