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期选择是对不同时间点的得失的权衡与选择。伊索寓言《蚂蚁和蚱蜢》假借群居型昆虫的跨期选择偏爱暗喻投资未来的慢策略比只顾眼前的快策略更利于生存。用跨期选择领域通用的语言解读这一寓言便是:选择大而迟选项的蚂蚁比选择小而早选项的蚱蜢更可能扛过严冬而生存下来。为了探索何种跨期选择策略更有助于我们扛过疫情,本研究调查了亚非欧美大洋洲这5大洲18个国家共计26355名受测者对混合得失双结果的跨期选择偏爱,测量了人们平时和疫时跨期选择偏爱的变易程度(2类变易的程度指标),以及人们自评的扛疫成效。跨文化比较结果的主要发现是:不同通货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1)和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能联合预测中国/新加坡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也可以单独预测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尼日利亚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这2类选择偏爱变易的程度指标不能预测其他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或者预测方向和假设相反)。基于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要旨和跨国比较的发现,我们认为:面临历史危机时善于变通的特长抑或成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竞争优势;在应对危机时,与中国文化距离越相近的国家或民族抑或也能...  相似文献   
2.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对1655名来自二孩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以考察二孩家庭中父母偏爱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偏爱水平较低,且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不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偏爱存在性别和出生次序差异,男孩报告父母更偏爱自己,女孩报告父母更偏爱同胞;头胎子女报告父亲更偏爱自己,母亲更偏爱同胞,二胎子女则相反。(3)父母偏爱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且为U型曲线关系,即当父母偏爱同胞或中高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均较高;当父母较低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最低。说明二孩家庭中不存在严重的父母偏爱,但父母偏爱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虽然有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群际偏爱的现象,但是社会认同理论是能够同时解释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对群际偏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向玲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13,36(3):702-705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时的无意识加工更显著;而提取农村群体的积极和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有内隐偏爱,对内群体却不存在内隐偏爱。  相似文献   
6.
积极内群关注的来源:群内还是群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己所属群体(内群)的积极评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往的研究一致认为这种积极评价是与外群比较的结果,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内群偏爱.近来研究者发现,不跟外群比较,群体成员也会产生对内群的积极评价即积极内群关注.在介绍和评价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纳络酮、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食物渴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表达为渴求模型观察纳络酮及MK-801对大鼠食物CPP表达,探讨摄食行为调控的心理机制。48只SD大鼠分成食物组(24)与对照组(24),3轮食物匹配训练后,在CPP表达前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纳络酮(1.0 mg˙kg -1)及MK-801(0.1 mg˙kg -1),观察各组动物在食物匹配训练侧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MK-801促进食物CPP的表达,但纳络酮对食物CPP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MK-801(0.1mg˙kg -1)增强动物的食物渴求至少是其增加摄食量的原因之一,而1.0 mg˙kg -1的纳络酮降低动物的摄食量并不是由于食物渴求的下降导致的。MK-801与纳络酮调节动物摄食行为的心理机制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缺憾人生     
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从盘古开天后就没有完美过。作为这个世界主体的人也无一不是有缺憾的。在身体、事业、家庭诸多方面或多或少缺了些什么,十全十美、万事顺心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构成了缺憾的人生。然而上苍又是公平的,缺憾的人生无不体现着平衡法则。换种说法,在平衡法则下,缺憾是上苍给我们的特意安排。是偏爱我们而留下的特殊印记,是忍不住完美苹果的诱惑而咬了一口留下的爱的齿痕。  相似文献   
9.
狐仙现形记     
鑫鑫面粉厂与金屋面粉厂同建在一条街上,相距也仅有五十米,同行是冤家,相互间的竞争激烈可想而知。两家门楣论气派可称得起是荣宁二府,  相似文献   
10.
引言 退离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实践去反思历史学科的当前状况、存在理由以及发展动向,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人容易对自己的实践产生偏爱,倾向于把其实是自己的偏爱当做“最好的实践”。正如在历史写作中避免视角性是不可能的(洛伦茨,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