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皈依的修习     
济群 《法音》2006,(9):14-19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必要手续,也不仅是一次仪式就能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唯有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有鉴于此,特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供大众修学参考。一、如何修习皈依修习皈依,应遵循仪规进行。为确保修习质量,主要在座上…  相似文献   
2.
念(唱)诵佛号是佛教净土宗派的重要修行方式。在宗教实践中,佛号总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承担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在仪式之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佛号"歌曲。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庐山东林寺的佛号为例,考察仪式中的佛号特点和音声属性,通过"佛号"不同版本的比较,从其内部音声构成、仪式的有无、是否具有宗教功能等几个层面来讨论其存在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号"出现的不同场域和功能,对梵呗的音声属性作相关的讨论,指出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4.
吴恩平 《天风》2009,(11):56-57
作为一个侍奉神的人,也当养成良好的灵修习惯,要有自己定规的灵修原则,才能使自己的属灵生命健康地成长。 清晨 教牧同工灵修生活的第一个时间是在清晨。因为清晨是我们与神交通的最佳时间,是我们汲取神恩典的黄金时段,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坚持每日清晨的灵修,必能使我们的灵性永葆青春活力。每当清晨从梦中醒来,那是一次新生命的开始。因为有关资料表明,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在睡梦中去世的。全世界平均每天约有15万左右的人肉体闭上眼睛后再也没有睁开,而一个人能在霞光万道的清晨中呼吸新鲜空气,岂不是一件快乐和值得感恩的事!  相似文献   
5.
古德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为人能够修习佛法,实为莫大福报,所以应该倍加珍惜,应该时刻怀着感恩报恩的心愿,不忘弘法是佛子的使命,在自己修行的同时,抓住机缘,弘扬佛法。佛陀在世时,随缘度化,应机说法,度人方式不拘一格。到今天,我们必须依然继承、学习、发扬佛陀的精神,因时因地因人,随缘应机弘法。  相似文献   
6.
印顺 《法音》2002,(7):15-20
去年夏天《自由人报》发表过某君的“自动功”一文。秋天,杨研君又在《天文台》上,发表了“神功奇术”与“再谈神功”。自动功与神功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经静心的修习,引起身体上的不由自主的运动。最近廖德珍居士来看我,说到他从信佛(家中供有观音像)的某翁,学习一种坐功,引发身体不自主的运动。他问起:这到底是佛法,还是外道?这可见,身体不自主的运动,也在宝岛流行开来。当时我作了一番简要的解说,现在把它写出来,又补充一些,披露出来,免得正信的佛弟子,或者误会了而走入歧途。身体上不由自主的运动,在宗教或非宗教…  相似文献   
7.
赵灿 《哲学动态》2015,(4):42-49
古代哲学的修习(askesis),既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也不是禁欲主义的苦行,而是主体通过一系列针对自身的实践,赋予自己一种由真实的逻各斯构成的装备,以应对不可预见的事件。修习分两步:第一步是主体占有真实的逻各斯,手段包括听、读写、说;第二步是主体把占有的逻各斯变为品质,手段包括实际工夫、思想工夫。  相似文献   
8.
定慧的修习     
《佛教文化》2023,(1):51-53
在禅宗的传统里面,定和慧不分,两个是等持,就是齐修。在佛陀教授的修学次第里,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先有定才有慧。那么在禅的修行里,六祖大师讲:“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相似文献   
9.
李少慧 《法音》2007,(9):7-15
前言本文将会探讨"意言"在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无著菩萨所著的《六门教授习定论》(下简称《六门》)中,作为禅修的所缘及修习过程的特点,并以此与法师一行禅师教授的禅修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