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娜 《法音》2015,(2):52-55
<正>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而佛教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也开始生根发芽,佛教美术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在寺院建筑等方面效仿中国,以致于当时日本出现了远高于其社会发展水平的寺院建筑与佛像雕塑。这种单纯的模仿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前期,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后日本中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才告一段落。在中国佛教美  相似文献   
2.
一个学术性的栏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居然成了广大观众热看的内容."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科学合理的栏目定位、推出观众喜爱的文化名人作主讲人、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固然是栏目成功的重要元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栏目制作者把视众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设身处地为广大受众着想,这才是栏目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科学传播以各种沟通与传播的方式,将科技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传入社会各阶层,争取公众理解。科学传播曾经是人类启蒙的象征,长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也是国民素质的指标。在这种科技传播的观念中,科学是有益处的,应当寻求社会大众的理解。但是,伴随着快速的科技发展,许多应用的技术,在短期效益的满足中,逐渐突显出这些科技在长期所显现的风险。武器的发明、核能的应用、环境的破坏、气候的变异、药品的滥用等等,都已经让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发觉,科技的应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导致怀疑科学效益的氛围。这种怀疑的风潮,在20世纪末可以说达到最高潮。狂牛症、基因改造食物、有关气候的科学数据可能造假、手机电波伤害大脑、商业化的科技产品等等,都充分体现科技风险已经不再是一个专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旁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科学传播的过程,已经不再以追求公众理解为主,而是期待公众信赖。这一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应用科技的两难,因此也成为一个如何降低公众疑虑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哲学家长期处理怀疑主义的理论,能够从对于知识的批判的角度,为科技传播发展的方向提出两项建议:第一、科技传播的内容中,必须列及风险的机率,并且考虑"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的应用;第二、科学传播的作法,必须以寻求公众信赖为主,而不仅是公众理解。本文最后强调,这两点的落实,充分体现现今科学传播工作者应当提升科学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传播福音     
传播福音就是福传,与传教有着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国家建立和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外交部率先推出新闻发言人为起点,已经走过了30年发展历程;以应对"非典"突发事件开展新闻发布为标志,今年刚好是我国政府推动、推广新闻发布制度10周年。回顾我们国家新闻发布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应急到机制,可以说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改革开放大势、遵从新闻传播规律、体现问题倒逼特点,正在成为传递中国声音、回应内外关切、塑造良好形象、服务国家大局的有力举措和窗口风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6.
孙卉  徐洁 《心理科学进展》2023,31(3):467-479
职场通讯压力是指员工想要快速回复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工作消息而体验到的紧迫性, 现有研究对其成因及影响路径的探讨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并结合努力-恢复模型, 讨论作为工作要求的ICT使用以及作为个人要求/资源的个体因素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前因作用; 探讨职场通讯压力因阻碍恢复活动而对员工身心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领域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期增进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全面了解, 丰富现有研究对ICT使用后果的认识, 并为未来研究的展开以及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论信息方法的应用对中医学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三种心理测量理论的信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心理测量领域中主要存在三大理论派别。本文分别对这三种理论即经典测验理论、可概括性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作了简要介绍,着重分析这三种理论的信度观。文章讨论了这三种信度观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比较了它们的异同,指出经典测验理论存在的一些不足及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所作的改进。概化理论是对经典测验理论的扩展,它用多维的信度指标(概化系数)替代了经典测验理论的信度系数,项目反应理论则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用项目信息函数、测验信息函数等指标更具体深入地反映项目、测验的测量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9.
时序信息提取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宏翰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6,29(2):180-191
对时序信息加工的经典研究是采用新近性判断范型,结果发现其提取机制是以新近性为基础的逆向串行搜索过程。本研究采用新近性判断范型和早远性判断范型对时序信息的提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结果表明:(l)提取时序信息既存在逆向串行搜索,又存在顺向串行搜索;(2)早远性判断和新近性判断任务对不同部分时序信息恢复的效应不同,其中早远性判断易化早远部分,新近性判断易化新近部分──表现为对相应部分辨别力的提高和正确反应潜伏期的缩短;(3)在不同的时序信息提取任务中,被试会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反转反应。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Internet网络上获取医学信息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Internet网络上获取医学信息资源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200070)李伟,黄新芳,刘迪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密切结合使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近年来的突出贡献之一是发展了信息高速公路的骨干网络Intemet。Inter-net是一种计算机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