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山德异于在吴中休休庵刊梓《坛经》。初次刊行后10年,“花山禅源”万恒复在高丽翻刻此本。又16年后,报国寺秋谷再度在吴中刊刻,并经高丽传入日本。其题跋者系郑思肖和景瞻。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版式、纸料应系高丽之翻刻本,时间未必在延祐三年。至元本、至元二十八年南海宗宝所刊《坛经》文字内容与休休庵本一致,卷前也载德异之序,该刊本据休休庵本刊梓。这表明休休庵本在刊梓一年后即已传至岭南。  相似文献   
2.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巴勒斯坦"伊休夫"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现代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是以色列立国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伊休夫"经济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移民和大量资金的投入、战争的刺激、委任统治当局宽松的政策、以及犹太人对知识和科技重视等都是重要因素.同时,"伊休夫"经济也呈现出诸如发展不稳定、膨胀主义及劳工运动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帝王梦寐以求的是长生不老,平民百姓以益寿延年为最大祝愿。追求长生不老未免过于荒诞滑稽,延年益寿并不是不可求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春秋》,三传为之诠解,传以经言大义,后人理解"微言大义",或以孔子口传密授,仅公羊得之;或藉"义例"褒贬言之。清人刘逢禄认为,阐释圣人微言大义,必须兼有师法传承与义例褒贬,方能彰明圣人著述思想。清代发扬今文经学,尤推何休,义例之学同时得到重视。论文认为除了经学内在的汉学溯源,清代对"例"的研究,有一部分影响来自清代对"律例"的不断修纂,深化了经学家对"经例"的重视与诠释,同时将汉代藉经义以决狱的做法重新发扬,刘逢禄即具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6.
陈云崧 《天风》2003,(3):12-13
旧约圣经记载有五座山是有特别事情发生的,而且所发生的事正是可以代表信徒灵命的五个阶段,信徒如果要追求灵命的长进,必须攀登这五座属灵的山。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学生诗歌欣赏水平的提高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界.在具体的诗歌赏析中,我们对其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诗人所生“何世”,所在“何时”,所居“何地”的时空背景之上,进而关注诗人在作品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才能更加迅速与准确地判断诗人的真切情感.  相似文献   
8.
许雪涛 《现代哲学》2011,(5):122-128
彰明《春秋》义旨是《公羊传》之鹄的,其中虽有详略不等的叙事,也都与义旨有关。基于随文作注和叙事本身的特点,何休在注解《公羊传》叙事的故言、故事、故义三个层面中,使用了若干方法,如提醒叙事结构、还原人物心理、补充传文、论证传文、结合经文书法见义、引经典印证传义等等,不仅使事件呈现得更为丰富和细腻,亦将事件所寓之义更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中和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未发之中"和"思虑未萌时功夫"。宋儒将"未发"与"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在解释"未发是中,而已发却有不和"、"喜怒哀乐未发时是否是中"等问题上面临困境。阳明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明确未发已发体用不离。他通过对"未发"与"中"的解析,指出"常人未发之中未能全得",解释了"未发是中,而已发却有不和"的现象;通过对"戒慎恐惧亦是念"的诠释,不但消除了以时间先后论未发已发的可能,而且从本体、发用、功夫三方面,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何思何虑"与"戒慎恐惧"的统一性。他论证了"未发之中"即在已发中,本体之"寂"未尝离"感",对部分儒家修行者欲以无念为功夫求"未发之中"的错误进行了剖析和校正。阳明对中和问题的讨论可视为对明道《定性书》的发挥与展开,其于概念之分疏,功夫之辩证,对整个宋明儒学义理系统的完善无疑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 ,随着人文思潮的发展 ,生活本体日渐成为中国和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此问题在国内学界倍受关注 ,以至被人们称作本体论的“复兴”。本体问题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 ,它的“复兴”表征着现代社会生活以及现代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层的、体系性的变迁。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巨变时期 ,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本体思想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本体具有深刻而透彻的把握 ,中国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本体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而不是西方二元文化语境中的物质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