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标准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互为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必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实现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与早期儿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 ,当计算机刚刚开始引入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时 ,有关计算机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就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Haugland(1997)指出 ,“在过去的 12年(1985 - 1997)中 ,人们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室中的计算机对儿童发展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和益处。”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计算机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这种情况下 ,关于年幼儿童使用计算机的“利弊之争”有所减弱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开始向如何扬长避短、合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于早期教育方面转移。尽管如此 ,全…  相似文献   
4.
周末数学模拟测试,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做题,教室里静悄悄,吴宇全神贯注在用手机上网,被值班老师发现并没收,转交给了我,这是高一入学2个月以来没收他的第三部手机了。第一部手机是晚休10点45分钟时,他在宿舍上网被值班老师没收,第二部手机是上地理课时上网被老师没收,这是第三部了,开学初他曾经手机上网,我教育他一番后,并没有没收,而是让他把手机带回家交个家长保管,找出他之前写过的三份认识反思,我发现原来针对他的教育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成为实现课程改革需求、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探究离不开问题,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预设问题的情境,可以有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观察、思考与表达"以及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的教学方法是切实而有效的,可以提高《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质量。其中,前者属于教学过程理论的范畴,可迁移到其他相近学科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给予孩子们的应是快乐而不是痛苫,应是发展的而不是压抑的,应是创造的而不是束缚的。  相似文献   
8.
<正>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黄君 《佛教文化》1995,(6):28-28
田东辉早就是一位画家,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画。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当我猛然撞着他那以汉字线条变奏出来的现代书法作品,便好象在嘈杂烦燥之中骤然听到一曲清冷悦耳的田野牧歌,不觉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10.
为证明年龄对老化的标识作用,研究假设降低被试的主观年龄可减少老年人的主观老化体验。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以主观年龄为自变量,分为"等于年代年龄"(控制组)和"小于年代年龄10±5岁"(实验组)两种水平,随机分配至两组的62名老年被试填写《个人老化体验问卷》,评估其主观老化体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后测中的主观老化体验不仅显著低于本组前测,也显著低于控制组,且这一结果不受被试最初自评的主观年龄影响。原假设得到证明,支持年龄对老化的标识作用。年龄标识对老化意义的简单化建构了世俗的绝对老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